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第21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14/825


其他媒体注意到消息,也开始绞尽脑汁的写报道。
这项工作对于普通记者来说非常艰难。
阿廷猜想的理解难度远远赶不上黎曼猜想,但也不像是哥德巴赫猜想、角谷猜想、费尔马猜想那么容易理解,主要它涉及到了一个‘原根’的概念。
想要理解原根的概念,对于专业数学系出身的人不算什么,对于多数新闻系出身的记者就只能抓头皮了。
但是,写不出来也要硬写,因为他们知道这条新闻肯定会非常火爆。
过去几十年的时间里,解析数论领域的成果都属于国外,哪怕也是华夏人完成的研究,也都是‘华人数学家’,而不是‘国内数学家’。
王浩,可是地地道道的国内数学家,出身东港大学,工作于西海大学,他连留学的履历都没有,年纪也只有二十五岁。
二十五岁,就能完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解析数论领域的重要成果,毫无疑问可以归在‘超级数学天才’行列中。
好多人仿佛已经看到一颗数学天才冉冉升起,他未来肯定会有资格挑战菲尔兹,也许不出几年就能拿到这个数学界巅峰的奖项。
这足以让国内媒体沸腾了!
===第八十六章
汪市长真是好人啊===
《珠城计算机会议,国内学者完成阿廷常数存在性与有界性论证!》
《新华日报》取了个长标题对新人进行了报道,文章内容叙述了事情的经过,并做出了评价,“在数学的解析数论领域,过去的几十年时间里,都没有国内学者能完成经世界影响力的成果。”
“王浩博士完成对阿廷常数的存在性和有界进行论证,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创造了国内学术在数学的解析数论领域的历史。”
“这是世界最顶尖的数学成果,代表了国内在基础领域科研的进步……”
《青年报》也发布了一篇报道,标题简单精炼。
《青年学者乃国之重器!》
这一篇报道围绕王浩完成阿廷常数的存在性与有界性论证展开,说明青年学者在高难度研发领域的重要性。
“历史上绝大部分推动科技发展的重大学术成果,都是由青年学者完成的。”
“牛顿从21岁开始从事力学的研究,22岁到24岁则是发明创造的高峰期,他在25岁之前,完成了创立了二项式定理、光的分解、流数法,还确立了第一、第二定律和引力定律的基本思想。”
“爱因斯坦在26岁发表了狭义相对论,37岁发表了广义相对论。”
“华罗庚在30岁时,已经完成了二十几篇论文,并完成了第一部数学专著《堆垒素数论》。”
“陈景润完成哥德巴赫猜想的‘1+2’证明是在三十九岁,杨镇宁发表‘宇称不守恒’论文是在34岁……”
“数学界的著名奖项菲尔兹只会颁发给40岁以下的数学家,而是世界绝大部分重量级学术奖项获得者,依靠的大多是40岁以下的成果。”
“所以我们应该重视40岁以下的青年学者,要给青年学者更多的支持……”
《青年报》用一系列实例来说明,重大成果往往都出现在青年学者身上,通篇读下来让人了解到青年人才的重要性。
当然最核心的还完成证明的王浩。
大体浏览一下报道,就好像王浩已经能和那些顶尖科学家相提并论,实际上,成果差的还是比较大的。
这并不妨碍舆论对王浩完成数学成果的赞叹。
“这就真是太厉害了,上次我看到这个名字,好像是完成了十篇论文吧?当时还有一群人骂他刷论文!”
“我上次也觉得不可思议,一个月十篇论文,一看就是刷的,结果人家就是个天才,已经超脱我这种凡人的想象力。”
“作为一个二十八岁的博士在读生,我还在为一篇数学小论文烦恼的时候,比我小三岁的人竟然已经完成了素数分布的论证,泪奔,无语凝噎……”
“下次我再考高数的时候,一定喊一声‘王浩大神附体’!高数满分儿就没问题了!”
“上次不还有个博主批评他吗?那个博主去哪了?哦,对了,好像是献祭了,阿门!”
“王浩就是男神啊!数学男神!我已经爱上他了,你们看视频了吗?我看了整整一个小时,他站在讲台上写证明的身影可真帅。”
“向所有科研工作者致敬!尤其像是王浩这种天才的科研工作者,他们才是推动国家发展的重要人才……”
《青年报》发布的报道评论很多,但在微薄上评论最多的却是《数学网》的报道。
《数学网》是科学院数学所建立的官方微薄,平时只会发布一些与数学有关的内容,而且还是周更、月更,正因为如此,关注的粉丝寥寥无几,开通微薄三年多时间,总计也只有八万多粉丝。
这个粉丝数量连一个小薄主都比不上。
这次《数学网》又终于更新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14/82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