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第50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07/825


何毅、肖新宇以及颜静三人,也跟着专家团一起来了,他们要在首都大学基础科学中心,重新复刻交流重力的实验。
这就是项目结算中的一环。
不管报告写的再精细,也必须要在实验中看到相关的现象才能够确定下来。
西海大学的物理实验室为了准备实验,要花费超过一个星期时间。
首都大学基础科学中心就不一样了。
他们拥有足够多的设备、材料,了解了整个实验过程以后,马上就可以开始实验,甚至因为设备更加的先进,实验花费还相对少了不少。
比如,在维持超低温上,他们的先进设备能够减小热力散发,维持材料的超低温就相对容易了很多。
基础科学中心只准备了一上午时间,随后就在何毅等人的指导下进行了实验。
在实验过程中,他们也看到了交流重力现象,包括气球上升、烟雾轨迹改变,还包括更精细设备参数的变化。
等等。
最终测算结果是,重力减轻了1.7到1.8。
这个数值要比报告上的高一些,同时也是一项收获了,他们后续可以分析出现数值差异的原因,以此就能对交流重力场更加的了解。
当确定了实现交流重力复刻实验后,数学物理科学部的专家团,再包括首都大学基础科学中心,所有参与验证实验的人,都对结果感到非常的惊讶。
同时,好多人也感觉非常振奋。
这或许不是国际超导研究的新发现,但绝对是国内超导研究的大发现,也许就可以促进国内对超导机制的解析。
当一起做实验理论机制论证的时候,何毅就再次说起了他们推导的理论。
可是,何毅并不能说清楚。
因为他也是混混沌沌,只是知道结论不知道过程。
数学物理科学部的专家团,再包括其他知道消息参与的人,就更希望能见到王浩了。
这个理论推导问题,只有王浩才能解释了。
但是,尴尬的地方就在这里。
王浩并不是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员,也不是项目的参与人,他就只是过去帮忙,帮着做了一下分析。
仅此而已。
数学物理科学部能管的到项目,管的到项目所属实验室,但肯定管不到王浩。
他们没道理让王浩特别来一趟,就只能打电话问一下行程,然后客气的请他来一起做研究。
王浩接到电话听了情况,想着确实应该去一趟首都,他的优秀青年项目,还没有正常结算。
另外,从沉城返回西海,也算是路过首都了,顺路过去一趟也没什么。
他的回答是,“等忙完了沉城这边的事情,就过去。”
一天、两天
好多超导方面的专家,迟迟的等不到王浩,就干脆给沉城飞机设计研究所打电话,让他们赶紧放人。
李建华听到消息,说那边催了好几个电话,直接就回了一句,“王教授要下个月才回去!”
“继续等吧!”
他可不在乎什么科学基金数学物理科学部。
王浩在飞机设计所受到了热情的招待,他每天上午到周边游览一下,等回来到所里转一圈,给其他人解答一下疑问。
这样一天天轻松的生活,偶尔还能收获到灵感值,实在是太完美了。
他一待就是一个星期。
在确定离开的前一天,王浩还是正常去了研究所,给其他人解答了两个问题。
李建华风风火火的找过来,说道,“王教授,有个和你有关的好消息!”
“什么消息?”
李建华走过来道,“今年的国家科技奖,我刚才听说,你被提名自然科学奖,而且很可能获得了一等奖。”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07/82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