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第57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79/825


这件事似乎过去了。
学校里没有人在提及,王浩自然不可能主动去说,他倒是不在乎别人知道还是不知道。
另外,他以为张志强肯定是知道了,因为他说过一次了,还问过张志强用第二种方法证明有没有意义。
学校里的气氛一片平静。
王浩感觉很不错,他并不想提前受到过多的关注。
何毅说了个消息,科学基金那边的专家组定,下个月中旬以后再来。
这就放心了。
王浩还是在乎物理实验室的项目的,也希望专家组能够错开时间来,他就能够专心的去谈后续的研究。
这段时间就轻松很多了。
王浩平时就是上上课,他也不继续埋头做研究了,保持随遇而安的心态去生活。
当然,他还是有事情做的,就是航天局那边的项目。
梅森数实验室的项目,是完成气动力学特性模拟彷真系统的一部分算法。
简单来说,主要就是做解析偏微分方程以及偏微分方程组的算法,其他附带的输入输出以及辅助算法,难度相对要低一些,达不到研究的程度,让博士生和其他人负责就可以了。
王浩把外围的所有工作都交给了张志强,在核心算法方面,他还是和郑尧军、祁晓两个教授一起做。
郑尧军在偏微分方程领域也是有一定成果的,做核心算法的底层数学基础方面能有很大帮助。
祁晓则是在算法上很有研究。
如果能给予数学基础的支持,祁晓就能够完成相应的核心代码,他在算法、写代码的水平上,要比王浩强出不少。
当然,底层的数学基础是最重要的。
系统工程司方面提供了一些原始的资料,其中包括他们现有系统的代码、计算方式以及数学分析方式。
王浩耐心的研究了一下,发现数学底层方面还是有些粗糙的。
原本的系统需要好多人去做计算分析并录入参数,根据参数来计算出相应的数据,再结合其他所有的数据和计算进行气动力模拟。
这是很麻烦的过程,而且模拟效果偏差相对较大。
当然,不管怎么提升算法能力,偏微分方程组的求解,都肯定需要一定人工辅助去录入参数,区别只是录入的多少而已,但王浩发现他们的人工计算方法,依旧相对有些粗糙。
大概是因为当时NS方程相关研究,还多是以代入数值的方式来求解,求得的近似解自然和精确的差异大一些。
这就像是计算一个力的数值,精确点就是100牛顿,但得出的数值都是110、90、89,偏差相对还是有些大的。
这种偏差放在原来的使用上是足够了,但因为在研制的重型火箭,对于精度的要求更高,偏差就在可控的范围外了。
王浩对于所有内容进行了了解,马上就把握了其中的关键问题之一
模湖计算。
算法对于偏微分方程的求解中,存在一个模湖计算的过程。
这种模湖计算的方式,可以计算出近似值,来进入到后续的计算中。
因为方程转化并不是代码可以完成的,一些必要的算法中途无法直接计算出结果,都会利用模湖处理的方式进行。
在这方面,王浩并没有做过研究,就针对问了祁晓教授。
祁晓对于模湖算法有一定了解,但也只知道个大概,会一些简单的运用而已。
王浩了解个大概以后,就决定自己进行研究,他建立了个和模湖算法有关的研究任务,就开始仔细看模湖数学的资料。
这个研究项目的难度只有E级,还达不到科研的程度,但用来改善算法已经足够了。
王浩只希望做到能够利用模湖计算,把内部计算数值的偏差缩小到一定范围。
比如,原本是1020的范围取值。
如果是取值是11,偏差就相对大一些,把范围缩小到317,哪怕在里面随机取一个数字偏差大概率都会小很多。
当然,这是概率问题。
很多偏微分方程是无法求解的,也根本不可能知道精确解是多少,也许11更接近精确解,但只是相对于一个数据而已。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79/82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