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明1158第113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37/2260


最开始那一面实验城墙已经被砸烂了,苏咏霖调集了燕云兵团的士兵和中都工匠,在中都城北重新修建了一些城墙,作为火炮实验的专用实验墙。
其中有最普遍的夯土城墙,还有较为少见的包砖城墙,苏咏霖还特意嘱咐他们用不同的工程强度来制作这些城墙。
较为劣质的,赶工的,普普通通并不纯净的黄土建造的城墙。
还有非常精心建造的结实无比的城墙,主料甚至使用了当年统万城的三合土类型,坚固无比,甚至让工部工匠觉得这样搞实在是太浪费了,不如真的给某些城市配备这样的城墙会更好。
但是在军事上,苏咏霖从不吝啬投入。
军费,不能省。
要是为了省钱克扣军费,那么这笔省下来的军费会翻倍成为战场上的支出,给国家带来意想不到的灾难,并且难以弥补。
总有一些钱是无论如何都不能去节省的。
让火炮射击不同的城墙,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距离上射击,然后观察城墙的损毁程度,以此判断火炮应该从什么角度、什么距离上射击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苏咏霖大概耗费了十面城墙,记录了无数的数据,逼得林景春亲自来现场监工以避免浪费。
林景春也没办法,这是军费,不能省,这个道理他还是明白的,再者说了,几次大战下来,明国财政收入颇丰,现在财政部国库的储蓄相当丰厚,也就十面实验城墙而已,没什么大不了的。
对,没什么大不了的。
林景春这样催眠自己,强行装作不在意的样子,不过他的模样真的完全不像是不在意的样子。
感觉那些火炮射出的铁弹不是打在墙面上,而是打在他的心上。
大量的实操大大增强了炮兵的专业性,大量的数据增加了射击的科学性,苏咏霖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狗大户一般的砸钱水准,将明军火炮部队给拉起来了。
不仅炮兵部队被苏咏霖拉起来了,一直到洪武四年的三月份,苏咏霖还利用火器局产出的二百支成品火绳枪,组建了大明第一支火枪队。
被挑选出来的大明高质量士兵被苏咏霖拉到中都城外的军事学院中集训,配备足够的火绳火药和铁子,全天候长时间的练习发射,一直打到腰膝酸软浑身无力为止。
通过这二百人的集训,苏咏霖也总结出了火枪手部队的一些组建要点和运行要点。
比如发射速率上的问题和发射安全上的问题,可以通过定装弹药来解决。
早期火枪的问题和火炮一样,装的火药少了,打出来威力不够,装的火药多了,就炸膛。
所以根据不断的测算与实验,总结出来多少火药可以达到最佳射击效果,然后通过定装弹药的方式予以确定,给士兵随身携带定装弹药,确实是一个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从这种意义上来说,现代枪械的子弹也是一种定装弹药。
苏咏霖授意火器局用两种不同的竹筒装填火药,大的竹筒装填枪管中的火药,小的竹筒装填发射火药,另外随身携带弹丸筒,身上再背着一卷一卷的火绳。
发射的时候,大竹筒内的火药倒入枪管内,小竹筒内的火药倒入火门室内,然后塞入弹丸就可以准备发射,这样可以节省火药装填的时间,提高发射效率。
除此之外,尽管明军颗粒火药比粉末火药的燃烧更加充分,残渣更少,但是多次发射之后,枪管内也不可避免的会有火药残渣,会影响发射效率,乃至于造成炸膛。
所以多次试验之后,火枪队也确定了多少次发射之后就需要清理枪械的规定,以保证枪械不会因为火药残渣的堵塞而造成炸膛。
另外对于分段射击的事情,苏咏霖也下令这支火枪队开始操练。
为了形成持续不断的火力,需要这支部队用分段射击的方式保持持续性的射击,以增强对敌人的威慑力。
而如何分段,如何接替射击,如何保证士兵一定可以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弹药装填并且准备射击,这都是需要大量训练来完成的。
但是好就好在这种训练简单易懂,易上手,一般来说集训两三个月就能完成火枪手的基础训练。
比起正常情况下弓弩手动辄两三年、骑兵动辄三五年的训练时间,火枪手的训练成本真的很低。
而当苏咏霖意识到火枪手极低的训练成本相较于弓弩手的优势之后,就更加意识到了为什么火枪手会在火枪并不成熟的时代就会成为世界各国无法割舍的兵种,并且最终笑傲战场。
训练成本相较于其他传统兵种来说,真的很便宜了。
===九百二十三
时代真的变了===
尽管火绳枪有着种种先伤己再伤人的缺点,但是在低人权的时代,火绳枪的这点缺点这根本算不上什么伤筋动骨的大缺点。
统治者连饭都很难给士兵吃饱,军饷也未必发的出去,死个人就和死一只蚂蚁一样一点所谓没有,所谓的抚恤金都给能给吞掉一大半,他们会在意火绳枪会造成士兵受伤的这些缺点?
如此廉价的且具有一定威力的兵种,就算是用人命堆,也能堆出经济胜利。
所以这种缺点反而是促进各国更快发展火枪技术的巨大动力,让他们更快速的给军队实现换装,把昂贵的高训练成本的武器逐渐淘汰,廉价的低训练成本的武器顶上。
在这个过程中,火器逐渐成为世界军队的主流。
当然,苏咏霖也是统治者,火器的低训练成本对于苏咏霖也是巨大的诱惑。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37/226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