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明1158第131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311/2260


===一千零三十二
烧钱的战争===
面对王顺的冷言嘲讽,宋晨狠狠地拍打桌子,满心都是恼火和悔恨。
因为农民军收购的价格非常高,两三倍的利润,他赚钱上头,控制不住自己,把很多很多良品军械卖给了农民军,本以为他们是在为防守购买军械,所以卖起来毫无心理压力。
可谁知道他们拿到军械之后居然悍然发动入侵作战,主动出击了。
这算什么?
宋晨悔恨不已,也担忧不已。
襄阳大军被他得罪死了,他估计一旦农民军真的取得了军事优势,襄阳大军不能控制局势的话,直接润去川蜀是很有可能的。
鄂州大军的确大多数都是新兵,他去看过,军容废拉不堪,毫无军队的气势,感觉朝廷就是招募了一群叫花子来滥竽充数,但凡农民军争点气,这些叫花子都不可能守住鄂州。
那到时候王顺肯定也会跑。。
那自己……
作为守土文官,真要跑了,会有严重的后果,政治生命反正是终结了,一个不妙还要被抄家、流放到偏远地区,那……
宋晨顿时十分焦虑,焦虑来焦虑去,他决定做两手准备,赶快派人回家,让家里人把家中的不动产变卖一部分,变成金银细软藏起来,万一到时候出了事,被抄家了,还能用这些藏起来的钱继续过日子。
不至于人财两空吧。
然后他也暗中做好了脚底抹油的准备,反正他绝对不可能为了守城而死。
这帮人连农民军的面都没见到就准备逃跑了,显然没什么持久战斗的想法,可徐通不知道,徐通认为王顺会和他打仗,会和他过过招,绝对不会轻易放弃这场战斗。
所以徐通的前进非常谨慎小心,花费了比较多的时间,把军队分成几个分队,从不同的道路前进,然后约定在同一个目的地集合。
三月初五日,徐通就出发了,
虽然有人指路,
不过因为道路难行,
且行军之时天上有降雨,山地泥泞难走,所以行走非常不便。
不过徐通所部还是克服困难,
维持了一定的行军速度。
这其中有赵玉成不小的功劳。
赵玉成为了徐通所部能够准时越过山丘抵达目的地,还是费了一番心思的,
比如给他们配备了价格不菲的昂贵军粮——奶制品。
洪武二年草原大战之后,
苏咏霖获得了非常大数量的缴获和大量草原俘虏,
这些俘虏大部分都被苏咏霖打发到了辽东、黄河工地上从事重体力劳动,但是其中有一些掌握技术的人被苏咏霖收集到了中都从事技术工作。
比如会冶铁的,
比如会制作弓箭的,还有会制作皮革骨制品的,以及会制作奶制品的。
草原骑兵特殊的后勤模式一直让苏咏霖很是眼馋。
通过大量奶制品的加成和肉干的制作,
使得草原骑兵可以获得非常大量的热量,
其奶制品单位热量可以达到一般粮食的两倍到三倍。
中原之地很少有食用奶制品的传统,
就算有也是上层社会才有的享受,
底层人民和大头兵基本上不可能接触到这些东西。
苏咏霖在大量获取掌握奶制品制作手艺的草原匠人之后,把他们集中在一起,
利用朝廷办设在草原上的牧场开始制作奶制品,并且想方设法改进奶制品,使之拥有更长的储存时间。
苏咏霖还引入了加盐的概念,
试图用这样的方式制作出不仅能补充热量还能补充盐分并且有很好的耐储性能的超高效军粮。
以此军粮配备给大明的骑兵部队,则可以让骑兵部队拥有更强的战争续航能力,
减轻他们对后勤的需求。
这对于未来需要广泛使用到骑兵的西域战略很有意义。
另外在洪武三年、四年中,苏咏霖掀起大革命浪潮的同时,
也开始对明军军粮进行新一轮的改革。
除了对日常军粮进行肉类、蛋类和蔬菜类的供给加成之外,还着重研发全新的行军军粮。
军队停驻下来或者就在军营内驻防的时候,
自然可以吃到火头军准备的热饭热菜,这方面没什么问题,明军的老传统,给大家吃饱吃好。
但是在行军过程中,最重要的是速度,对军粮的要求就是快速补充体力,填饱肚子,
至于口味之类的就完全不重要了。
所以在洪武四年以前,明军的行军口粮一般就是干烙大饼配上酱菜。
干烙大饼能储存一个月左右,士兵行军的时候背着粮食袋,里头整齐码放干烙大饼,
吃饭的时候就拿出来吃。
而酱菜更是耐储存之王,作为军粮来说,有着极高的性价比。
也因此,明军士兵最不喜欢的就是行军的过程。
行军过程没有热饭热菜吃,这对他们来说是很难受的,他们多次在军队内部的民主生活会上向指导员们提议,能否革新一下行军军粮,别总是让大家吃干烙大饼配酱菜了。
明军日常训练之中也有很多拉练项目,经常需要全副武装从一个县行军到另外一个县,亦或者从一个州行军到另外一个州,限定时间,以此锻炼体力,增强军队机动性。
这个过程就挺难熬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311/226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