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明1158第151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511/2260


光是这些,就已经是宋军望尘莫及的了。
除了这些,明军还需要大批量的笔墨纸砚,
需要大批量的桌椅板凳,因为他们需要读书习字增强文化学识。
夭寿了,
大头兵要读书学习了!
这简直是难以理解的事情。
但是这样一想,
明军令行禁止军纪严明貌似也就不是什么难以理解的事情了,不是吗?
被选择留下来的明军部队是周至所部游奕军,满编三万人。
他们的驻扎地点是临安以北的皋亭山一带,江南国方面需要尽快为大军建造符合标准的大规模军营,一切费用当然都要江南国方面出。
虽然有点肉疼,不过既然是为了安全,为了今后一段时间临安朝廷最脆弱的时候不会出现什么乱子,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
趁着这个机会,沈该在张栻的建议下把临安朝廷现在能掌握的六万余人的军队精简到五万人,并且根据殿前司、侍卫马军司和侍卫步军司三个编制重建禁军。
分配方式是殿前司一万人,侍卫马军司和侍卫步军司各两万人。
这个建议被沈该接纳,于是沈该着手开始布置这个工作,最后将较为精锐的一万人编为殿前司,剩下四万人平均分配,成立侍卫马军司和侍卫步军司。
其中殿前司统帅由沈该亲自提拔上来的亲信章简书担任。
此人一直都在禁军体系内兜兜转转,数次躲过禁军覆灭的浩劫,这一次被沈该看中,
提拔为殿帅,负责殿前司的统领工作。
侍卫马军司由张栻推荐的卢永言担任指挥使,
统领侍卫马军司。
侍卫步军司指挥使则由周麟之举荐的禁军军官丁舜担任,
负责统领侍卫步军司。
沈该倒也懂得什么叫大封群臣。
谷匌
发动政变的时候,他是领头人,所以政变之后理所当然成为平章军国事,执掌江南国的全部大权,国主赵惇不过是個吉祥物而已。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他是最大的功臣,并不意味着他能决定所有的事情。
没有两个重要的帮手帮助,他成不了事。
这两个重要帮手其一就是张栻,其二就是周麟之。
张栻为他提供了卢永言掌控的军队,并且亲自带领军队执行了一些重要且危险的任务,夺取了城防军的兵权,立下汗马功劳。
周麟之利用自己的好人缘,将一些沈该没能说动的老官僚们说动了,带着一大批老官僚们支持沈该发动的政变,为他打配合,也算是立下了很大的功劳。
没有这两人,他的政变难以成功,也不可能有现在的政治地位,所以到了实际上“大封群臣”的时候,他就把至关重要的兵权当做奖励分给了这两人和他们背后的势力。
当然,沈该自己还是要拿走最好最重要的,以此保证自己首席执政的地位。
他拿走了体格最好身材最高大的一万人作为殿前司部队,负责整个临安城的防御和驻守。
之后更是在临安城内外布置了三个军营,将军队安置于其中,彻底掌握整个临安城的防务,将临安城和国主赵惇牢牢掌握在手。
而张栻和周麟之控制的侍卫马军司和侍卫步军司的军队虽然也顶着侍卫禁军的头衔,不过驻扎地点并不在临安城,侍卫马军司朱骏在余杭,侍卫步军司驻军在萧山,距离临安城还是有一点距离的。
对于这个安排,张栻和周麟之都没有在表面上表现出不满,不过私下里还是对自己身后的那些人表达了一些不满的情绪。
因为沈该这样搞明显是要让自己独霸临安,其余两人都不能染指临安。
虽然说这也没什么值得生气的,可不爽还是有的。
你沈该当然是最大的功臣,平章军国事,大家都听你的命令,但是你也要表现出一些气度来是不是?
结果直接一个在余杭一个在萧山,你自己“留守”临安,这里头是什么意思,大家难道不清楚吗?
不过这些都不是最要紧的事情。
当前来说大家外部环境还比较险恶,还远远没有到可以进行内斗的时候,所以张栻和周麟之都控制了自己的情绪,然后进行下一步准备。
下一步准备自然是邀请明军军官前来给三支军队进行训练指导。
对于这个建议,沈该和张栻是认同的,但是周麟之不认同。
周麟之厌恶明军,说自己也能训练出个样子来,不需要明军帮忙,于是沈该和张栻就提出请求,希望可以邀请一些精干的明军基层军官来禁军当教官,指导禁军训练。
对于这个邀请,明军内部进行了一些商议,然后上报给中都知道,回复临安方面,说等待中都的通知后就可以派人来帮忙。
这也不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511/226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