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明1158第168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686/2260


苏咏霖扭头看向了辛弃疾。
“你也知道了?”
“朝廷内外都传遍了,不少人不理解您的想法,明明您一直都是把教育看得很重要的,朝廷再怎么困难,也要搞识字班,也要让民众都能读写识字。
但是这个计划明明利国利民,可以培养大量优秀的人才,能够让人们发挥聪明才智,让大明不缺人才,为什么您又要否决呢?”
“恩,我是打算下一次会议的时候解释一下的,不理解的人确实很多,但是我认为我是对的。”
苏咏霖缓缓道:“很多人都只看到了普及教化的好处,却没看到坏处,长期来看普及教育是必然的,可是学部的计划是十年之内完成普及。
还是我所最终设定的三级普及计划,这种行动过于激进了,我必须要予以阻止,否则后果不堪设想,不仅对国家不利,对于被培养出来的孩子们也非常不利。”
“这……我不理解。”
辛弃疾低声道:“您是怎么想的?让年轻人和学龄幼童读书习字,怎么也不能算是坏事吧?您常说教育之国之根本,这难道不是您所希望的吗?”
“本身并不是坏事,但是这世上的所有事情都是联系在一起的,和国家相关的事情,牵一发而动全身,应当联系在一起考虑,幼安,我应该对你说过西夏高官张元和宋军好水川之败的事情,你还记得的吧?”
“记得。”
“张元身为宋人,还是科举士子,为什么要背叛宋国转而投靠李元昊?”
“当然是科举失意,报国无门,又自持才华,所以……所以……”
辛弃疾愣住了,话没说完,便略有些惊愕的看向了苏咏霖。
十年普及,教化普及,苏咏霖叫停,张元投敌……
辛弃疾的大脑快速转动,将这些事情联系到了一起,得出了一个让他感到十分吃惊的结论。
===一千二百七十五
明国的需求还不够===
辛弃疾是个聪明人,稍微点拨一下,他就明白了苏咏霖的意思,苏咏霖对此是毫不怀疑的。
“您的意思是……”
苏咏霖叹了口气。
“我也不是什么功课都没做过就直接否定了这个计划,我找来了民政部给出的人口增长数据,让内阁给我做了一个人口增长预计和受教育人数的增长预计。
最后内阁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做了详细的计算,按照学部提出的普及方案,结合民政部估计的大明人口增长速度来分析,我看到了很有价值的推算。
学部的这个计划是按照我之前设定的计划作为基础来执行的,朝廷投入大量资金,耗费大量心血,在县、州、行省分别设立三个等级的学府。
学龄幼童大约五六岁入学开蒙,在每一级别的学府经过至少三年的学习,然后接受层层学府的选拔和考核,最终从行省学府脱颖而出。
这是我设定的未来计划,也是他们这个计划的基础,如果完全按照这个计划来执行的话,那么大约在十年之后,平均每年就会有差不多二十万以上的高级人才从行省级别的学校结业。
而十五年左右,这个数字会上升到三十万,二十年以后,这个数字会达到五十万,再往后,这个数字就要超越七十万,八十万,最后超过一百万。
幼安,我问你,每年,一百万掌握丰富学识的高级人才会从学校里面结业,朝廷打算让他们做什么呢?成为官员?参军?经商?做工?
这些行当加在一起,每年,能承担一百万人的工作需求吗?如果不能,这些人就要回家耕田种地了,除了耕田种地这个行当,没有哪个行当能够承担每年一百万人的工作需求。
我们耗费那么多心血和钱财,传授那么多重要的专精的知识,终于把人培养出来了,结果没事情做,只能让他们回家务农,这种极大的落差感,你能稍微感受一下吗?”
面对苏咏霖的问题,辛弃疾沉默了。
他不得不承认苏咏霖所说的很有道理。
一个人从五六岁开始学习,经过至少九年的教育之后,掌握了十分丰富的学识,整个人的思维也全然不同于幼时,已经可以开眼看世界,并且知道了世界之广阔和自己的渺小。
然后官府告诉他,好了,你们已经学有所成,回家务农去吧。
这感觉……
只能说不是很愉快。
设身处地的想一想,辛弃疾要是自己这样掌握丰富学识的人只能回家种田,就算是没有这些年的经历,他大概也会产生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想法吧?
“如此说来,张元他……”
苏咏霖点头。
“他考不上宋国的科举,没有其他的门路可以谋生,又不愿意认命,转身便投靠了西夏,然后给宋国带来了好水川之败,宋君臣集体震惊,最后开创了一个殿试不黜落考生的规矩,避免再发生类似的事情。
之后呢?之后发生了什么?之后就发生了宋廷从始至终都没有解决掉的冗官,耗费宋大量钱财,导致朝廷增设了太多太多毫无意义的职位和流程。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686/226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