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明1158第175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755/2260


大明需要这面旗帜来宣示河南河北并无区分、江南江北固为一体,宣示地无分南北、人无分汉夷,都是大明疆域、大明子民。
一面共同旗帜的重要性,是很多人都不曾意识到的,苏咏霖将之提出,将之交付讨论,便在朝廷范围内引起一些议论。
不过终究这不是什么伤筋动骨的大事,所以并没有人提出反对意见,只是就这面旗帜到底该怎么设计产生了不少争论。
有些人建议使用文字,有些人则建议使用图案,有些人建议旗帜上体现出山川壮美,有些人则建议旗帜上出现英雄人物。
苏咏霖将这些讨论交付国务会议,将整个朝廷、整个复兴会组织都纳入初步讨论,然后很快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
比如大部分人都认同旗帜上使用图案而非文字,理由是图案比起文字拥有更加直观的视觉冲击力,不需要让人阅读文字之后再去思考含义,直接就能通过图案认识到含义。
且使用文字的局限性很大,最直接的局限性就是神州大地上还没有那么多具备读写思维能力的识字人口,扫盲依然是大明目前最艰巨的文化使命。
再有就是全世界范围内识得汉字的人也不多,挂上带有文字的旗帜他们未必明白,而图案则一目了然,告诉他们这就是大明的旗帜,他们看到了自然就明白,还特别方便传播。
于是国务会议很快达成一致,认定国旗采用图案作为基本组成,不使用文字。
接着就是国旗上图案的内容,这也是核心讨论点。
有人希望是山河壮丽之美,有人希望是古来英雄豪杰,有人希望是某种动物的象征,有人希望是历史的某种具现化。
这方面,大家讨论的非常激烈,国务会议上互相争论的人非常多,各地的观点也都非常激烈。
比如壮美的山川那么多,到底要把哪个或者哪些放在国旗上?且山川壮美多有地域性,用黄河还是长江?用泰山还是嵩山?
经过一个多时辰的争论之后,大家率先就把这个建议否决掉了。
接着是英雄豪杰人物的图像,大家争论不一,而唯一能得到所有人认同的就是苏咏霖的图像,而苏咏霖直接摆手拒绝。
“我一个人可不能代表大明,你们也不要把我当做什么神明一样顶礼膜拜,完全不需要。”
苏咏霖拒绝了,那么这个建议也就被否决掉了。
接下来动物的象征,历史的具现化等等,也被很快否定,不被接受。
而越到后面,会议的讨论方向就开始朝着明国的国家属性去了,很多人都提出是不是可以从明国立国的过程中找一些特殊的存在来作为明国的象征。
这个方向很受苏咏霖的认可。
===一千三百二十三
我们的使命===
苏咏霖综合听取了国务会议的意见之后,心里有了想法,然后给出了自己的意见。
“山川河流,英雄人物,飞禽走兽,还有过往的历史,这些都不可避免的有些局限性,代表一部分人,一个地区,一部分人可以接受的喜好等等,这并不能代表我们的整体。
国旗的意义是凝聚一个整体意识,是应该得到所有人都认同的一个一个存在,同时也可以代表所有人的一个存在,它不该有地域性,不该有什么特殊性,而应该具备普遍性,为人所普遍接受。”
明国有什么是全体国民都能普遍接受的存在呢?
不属于任何具现化的存在,没有任何地域属性,却能在心底里成为一种全民认可的象征。
答案显而易见。
革命。
大家是因为革命而凝聚在一起,因为革命而获得自由,因为革命而成功建国,因为革命而走到如今。
一路走来,到底是什么成就了他们,他们比谁都清楚。
于是所有人的意志都得到了统一。
以革命为主要方向,构筑全新的属于明国的国旗。
苏咏霖提了几点意见。
第一,以红色作为国旗的主色调。
因为红色是为建立明国而战死之烈士的血的颜色,是生命的颜色,因为他们的前仆后继,才有了如今的大明国,所以大明国绝对不能忘记他们。
第二,国旗上应该有日月同在。
日月是明国国号之来源,是【日月光芒所及之处,皆生民之乐土】的立国誓愿,是他们这一辈开国创业者的宏愿,不该忘怀。
至于具体该怎么将大明的国家意志浓缩在一面旗帜上,就该是发挥大家的力量的时候了。
洪武八年六月初五日,苏咏霖下令面向全国群众征集国旗草案,将这一命令通过官府和复兴会双渠道下达明国的每一个角落。
他力求让全国人民都知道大明要准备自己的国旗了,并且为此集思广益,听取大家的意见。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755/226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