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明1158第198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980/2260


受到粮食生产和运输问题的直接影响,大明在西域之地无法长期保持十万以上的军队规模,随着两大行省的安定,第二兵团和第六兵团的军队正在有序组织撤退。
未来大明在西域两大行省的驻军计划其实也就是根据聚居点来的,因为西域能生存人的地方并不多,主要就是绿洲,所以大明驻军也好,交通道路也好,都是随着绿洲来建设的。
如此一来,安西行省和北庭行省广大地区在未来都将是无人区或者少人区,自然也不需要太多军队留下来驻守,现在是有行军存粮支撑,耗费巨大但也是也能维持。
未来一旦进入常规状态,在生产建设兵团搞起来之前,数量太大的军队是无法立足于当地的。
所以苏咏霖还是打算在安西行省和北庭行省留下数量不多的军队,由第二兵团和第六兵团共同承担守备职责,不单独设立主战兵团驻守,以减轻军事负担。
这个问题上,苏咏霖和参谋总部充分参考了当年经营西域、中亚十分成功的唐朝的策略。
唐朝极盛时期,也就是开元、天宝年间,在西域的正规驻军人数约四万五千人,分属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看似数量稀少,而疆域广大,四万多人控制者百万平方公里的广大疆域,很难达成目标。
实则不然。
唐朝极盛时期,国威远播四海绝对不是一句空话,天可汗的名号也绝对不仅仅只是名号。
从长安出发到中亚地区,在并非本国直属领土而是羁縻势力范围内的诸多小国、部落都对唐帝国俯首称臣,一旦出事,他们是有出兵义务的。
===一千四百七十五
他想要的是输出理想和新生===
唐帝国在西域、草原经营得当,国威远播四海。
凡是遇到征战的事情,唐帝国非常善于利用当地国家、部族的兵马来作战。
所以唐军在当时是一个非常扩大化的概念,这个概念囊括了所有听从唐政府指挥作战的包括正规唐军在内的草原、西域各部落、国家的军队。
长安天子一声令下,西域和中亚之地能为唐帝国奋起一战的士兵数量不会少于十万。
他们不是汉人,也不是唐帝国直接管束的帝国臣民,但外出征战打的都是唐军旗号,在敌人眼里,他们就是正儿八经的唐军。
他们所到之处,就是唐军所到之处,他们所控制的地方,就是唐帝国控制的地方。
所以唐帝国才能以区区四万五千名士兵的规模控制西域几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使之不超脱唐政府的统治。
就算是安史之乱以后唐帝国已经在事实上失去了经营西域的能力,但是其强大的余威依然让西域白首兵坚持奋战四十二年。
其背后少不了当地各大部族的力挺,没有这些部族因为帝国余威的惯性和自己的利益而进行的力挺措施,白首兵们也坚持不了四十二年。
当然了,时过境迁,大明所面对的一切其实都和当初完全不同了。
处在气候温暖时期的唐朝经营西域和中亚,面对的不仅是武德爆棚的雪域帝国吐蕃和黑衣大食阿拔斯王朝这两大统一帝国政权,还有无数心怀不轨的大小部落族群,经营难度非常大。
尤其是与唐帝国纠缠一生的吐蕃帝国,更是唐帝国经营西域和中亚地区的终生难题,两大强权对西域的争夺贯穿始终,直到唐帝国的中衰和雪域帝国的落寞。
双方谁也没有成为最后的胜利者。
而明帝国处在一个气候寒凉时期,虽未到小冰河时期,但是也远逊于隋唐温暖期的平均温度,在这种自然环境的“虐待”之下,统一的雪域帝国没有了。
唐朝时期能够时刻威胁河西走廊这一重要通道的吐蕃帝国现在废拉不堪。
他们没有统一强权,仅存的人口大部分都在拉萨河谷里,一盘散沙的上层领导者天天念经看日出,过着佛系的可持续性吃人生活,着眼于剥削压迫农奴,对于重回当年勇这件事情并没有什么向往,也没有那个能力。
百万人口撑不起一个雪域帝国。
如此,明帝国需要在西域维持庞大兵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没了。
再然后,中亚地区也没有一个大规模的统一军事强权存在,现有的国家不是小规模新兴国家就是垂垂老矣四分五裂的老大帝国。
比如古尔王朝和塞尔柱帝国。
所以有些时候苏咏霖也在感叹,觉得这个时代真是一个大家一起躺平摆烂的时代,整个欧亚大陆上的明国家就和约定好了一样,大家一起摆烂。
老牌强国四分五裂,新兴小国底蕴不足,结果被蒙古帝国从东亚犁到东欧,成就一个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军事强权,影响深远。
而毫无疑问的,现在的明国国力远强于蒙古帝国。
若是苏咏霖真的学习蒙古人那样放手去打,以战养战,骑兵开路,那么他有把握能让自己的军队从白令海峡打到英吉利海峡,把亚欧大陆从东到西犁一遍。
没那个必要罢了。
没有交通革命而追求庞大国土,只是在等待四分五裂,与其追求无法治理的土地,不如转而追求理想的输出。
苏咏霖不想和蒙古帝国一样输出死亡和恐惧,他想要的是输出理想和新生,输出一套全新的人类法则,带领全人类走出蒙昧。
所以西域驻军不需要很多人,安西行省和北庭行省各留一个军的军队就差不多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980/226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