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明1158第225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252/2260


而心态相对平和的官员则感到如鱼得水。
苏咏霖开始广泛宣传自己喜欢的政治人物曹参,将他萧规曹随的故事做了新解,开始全面在全国范围内解释自己眼中的有为和无为。
接着他表达了自己对无为政治的期待,要求各地官员放平心态,不要为了自己的一己之私而广泛追求毫无意义的政绩,要求他们领会曹参的政治智慧。
有人上书苏咏霖,认为这样的做法可能会让官员们失去上进心,并且进一步让国家失去活力,大明会变成一潭死水。
苏咏霖则回信给这些人,告诉他们如果不这样做,官员们的上进心会把一潭死水煮沸,把民众煮熟,大家都没有好日子过。
他讲述了按部就班和萧规曹随的意义,要求官员们学会新时期的为政之道。
至于一潭死水的担忧,国家则有着名为紧急状态行动准则的纠正工具,可以弥补无为状态之下动员力不足的问题。
大明可以有为,但是在涉及到最广大民众的问题上,尊重规则、讲究无为,那是最好的。
苏咏霖的态度进一步推动了大明国内政治风气的整体转变。
建国初期的那种狂飙突进式的乃至于甚至有些野蛮的命令式的政治风气得到了扭转和改变,预算会议和民众代表会议上所达成的目标则成为了官员们重要的行动准则。
突发状况什么时候都有,为了应对突发状况,紧急状态制度也被进一步完善,什么时候启动紧急状态制度,什么时候行政命令压倒一切,这些都在紧急状态制度之中有着严格的规定。
苏咏霖不断地试图为明国的国家政策作调整,打补丁,虽然他不在中都,但是他在地方上的一言一行总是能够极快的影响到中都,进而影响到整个大明。
只能说他的存在过于特殊。
在这些事情之外,苏咏霖唯一特别关心的,就是科技发展。
===一千六百七十九
大明的历史陡然加速了===
时间来到了共和二零二二年年中,中都城东北地区的火车实验已经开始了三年。
实验用的火车铁轨已经从最开始的一里地延长到了现在的十里地。
苏咏霖还记得第一次火车实验的时候,那看起来非常雄壮有力的蒸汽动力火车头非常拉跨。
它拉着三节车厢用较快的速度跑了大概十尺左右的距离之后,就停下来了,开始用蜗牛的速度缓缓前进,又挪了一尺左右的距离之后,彻底报废了,无法继续使用了。
技术人员们非常沮丧,觉得自己辜负了苏咏霖的期待。
但是苏咏霖却两眼放光,拥抱了每一个技术人员,给了他们丰厚的奖励和鼓励。
“它动起来了!它拉着车厢动起来了!过去它只在我的脑袋里跑动,而现在,它动起来了!”
苏咏霖激动万分的抚摸着已经失去功能的火车头,它的第一声鸣笛久久在他的脑海里回荡,久久无法散去。
一个旧的时代过去了,一个新的时代来了。
自那以后的三年时间里,技术人员们不断改进,不断使之拥有更强的动力和拖拽功能,也让它不断的前行到更远的距离。
共和二零二二年,实验用的火车成功拖着九个车厢、一千多斤煤炭,在铁轨上用较快的速度前行了十里地,在终点顺利停下,火车运行第一阶段实验于此顺利成功。
那一日,苏咏霖兴奋的难以自抑,和整个火车项目组的技术人员们彻夜狂欢,载歌载舞,饮酒作乐,欢快无比。
为了表达自己的欢喜,苏咏霖亲自登上实验用火车,亲自做驾驶员,与火车一起奔驰了十里地,虽然被颠的头晕脑胀,下车就狂吐不止,但是他依然感到快乐无比。
也是在同一年,苏咏霖的长子苏泽英以十九岁的年龄参加了大明第七次科举考试,顺利考取工科进士资格,排名工科第一。
之后,他被工部研发司录用,并且在三个月的实习之后顺利进入了火车项目组,加入到了火车研发的工作当中,并且以优秀的科研能力很快成为其中重要一员。
共和二零二三年年初,苏泽英参与到了大明第一次火车实用性计划当中,在大同煤矿与大同炼焦场之间带队铺设长达十三里地的大明第一条实用铁轨。
共和二零二三年年中,铁轨铺设完成,第一列运载火车在铁轨上顺利运行,将第一批两千斤成品运送到了大同炼焦场。
这极具历史意义的第一次火车运输任务,总用时也就一刻钟多一点,速度之快超乎所有煤矿工人和炼焦场工人的设想。
当时,苏咏霖就在现场,现场观摩了这次历史性的运输,他高兴极了,又一次登上了返程的火车,回到了大同煤矿,然后又是一阵狂吐。
因为这糟糕的乘坐体验,火车项目组开始着手研发火车的减震功能,力求提高火车的舒适性体验,以求尽快达到苏咏霖对火车的第二个要求——运兵。
如果没有优秀的减震功能,火车就不可能运兵,把士兵运到目的地之后,士兵们全都要吐昏死过去,还谈何作战呢?
于是火车项目组没有时间停留在这短暂的欢愉之中,他们几乎是立刻就开始了火车项目的下一个阶段的科研工作。
对于苏泽英只用了一年不到的时间就在火车项目组里站稳脚跟的事情,苏咏霖很是欣慰,他拍了拍苏泽英的肩膀,对他表示了嘉许。
“如果你跟着我的脚步亦步亦趋,千百年后,人们对你的评价是苏咏霖的儿子,你将没有自己的姓名和地位,这不是我和你母亲苦心孤诣的教导你所希望你达成的成就。
但是如果你没有跟着我的脚步亦步亦趋,而是自己走出了属于自己的道路,那么,千百年后,人们对你的评价将是你自己,你做出什么,人们就会如何铭记你。”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252/226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