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明1158第47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79/2260


第二步,就是要通过观察,观察光复军是否拥有统治的能力和想法,以及他们是否已经转型为合格的政权。
放在现实情况之中,就是观察光复军是否和地方上的豪强地主、士大夫等家族建立关系,并且筹措科举以稳固统治。
如果没有,就说明他们根基浅薄,或者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根基浅薄,那么让光复军归附大宋,就不是什么天方夜谭。
因为他们根本不懂治理,没有治理能力,不靠南宋还能靠谁?
如果有,就证明光复军中有高人,那么再考虑下一步该怎么做。
但是就张浚自己看来,他觉得第一种可能性很大,第二种可能性很小。
“以光复军起事不足二载就爆发两次内乱的事情来看,光复军高层根本不懂统治之术,全靠首领个人威望和军功统御兵马,一时是可以威震四方,可一旦长久,各种问题都会出现。”
张浚缓缓开口道:“所以陛下,老臣以为,将此事向光复军高层阐明,再以高官厚禄显贵为饵,达成协议的可能性很大,届时,我朝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得到数十万精锐兵马和能征善战之将,岂不美哉?”
还真别说,张浚这个老家伙虽然又臭又硬,不和皇帝与主和派的口味,但是水平还是有的,说话还是能说的。
他一番讲述,顿时让慌乱之中如无头苍蝇一般的南宋文武百官有了一个清晰的对未来的观感。
不仅如此,通过这未来的观感,文武百官们莫名其妙的找到了一丝优越感。
赵构也是如此,经过张浚的一番指点,他发现只要顺着张浚的思路去办事,问题好像就能得到解决。
于是他看着张浚,心中思虑万千。
张浚是个能办事的,有胆魄的,但是过于头铁,也有点志大才疏的感觉,不好控制。
汤思退有能力,也有手腕,还有为皇帝背锅的忠诚,更重要的是不冒进,虽然的确软弱了一些。
汤思退和张浚要是能合二为一,把张浚身上的冒进和汤思退身上的软弱全部去掉,再把两人的优点合二为一,变成一个人,这个人该多么的优秀啊。
那赵构就真的可以尝试当一把甩手掌柜,把权力托付给此人,自己退居幕后,圣天子垂拱而治,岂不美哉?
可惜,可惜,美好的事情总是不能同时占有,世间安得两全法。
赵构无比的叹息。
叹息过后,赵构点了点头,称赞了张浚。
“德远不愧是老臣,思虑周全,办事稳重,此法甚好,诸位如果没有其他的看法,这件事就这样决定了。”
皇帝定下基调,显然是对张浚的看法非常满意,大家也不会煞风景的站出来反对,那纯粹是给自己找不痛快。
于是在一片恭维声中,张浚的动议得到了通过,交付有司立刻执行。
知道怎么应对,群臣心中有底,也不再担忧,静静等待着。
四月初四,详实可靠的北方战局消息传回了临安。
金军真的战败了,光复军真的打赢了,完颜亮战死了,五十万大军全军覆没,光复军大获全胜,兵分两路开始对金军占领地进行进攻。
一支偏师取南京路大获全胜,已经攻占开封,击溃金军,杀死了金国南京留守孔彦舟等重要人物,占据了南京路。
另一路主力已经北上,向燕云发起进攻,据说光复军高层要攻占中都,收复燕云,将金人逐出长城之外,打回老家。
大局已定。
===五百一十五
苏咏霖对南宋的恶意那是相当的浓重===
面对铁一般的事实,很多曾经表示不相信的人也不得不相信。
金国真的药丸了。
赵构对于这份详实可靠的情报也无话可说,召开御前会议把之前张俊坚持的三步走战略重申一遍,又询问张浚是不是还有什么补充。
张浚沉默良久,只留下一句叹息。
“只恨此胜不是大宋王师所得,若是大宋王师取得此胜,当可一雪前耻,告慰祖宗……”
赵构听了,默然无语。
既然情况已经确定了,那么接下来就要按照张浚三步走战略当中的第二步来行动。
派遣拥有一定规模的使者代表团,代表临安,代表大宋朝廷,拜见光复军高层,与之接触,试探口风。
同时观察山东、河北诸地是否安稳,是否得到妥善治理,可有盗贼横行、兵荒马乱之现象。
通过两种层面的不同接触,判断光复军团体是否可以谈判,是否可以收服,以及——是否对大宋有军事上的威胁。
临安朝廷手上掌握的讯息其实也不多,因为他们之前根本就不在乎光复军,觉得光复军吃枣药丸,不值得投入太多的精力。
结果现在骤然需要大量的讯息,显然是难为人。
不过光复军两个重要首脑的个人讯息,临安朝廷这边还是掌握了一些的。
光复军一号人物,领帅赵作良。
光复军二号人物,大将军苏咏霖。
对于这两人,赵构专门组织宰辅团们进行了一波情报分享,试图从这两人身上打开缺口。
打开缺口的前提是了解对方,理解对方,对症下药。
据情报显示,两人是翁婿关系,赵作良是苏咏霖的老丈人,两人不同姓,但其实是一家人,一家人不说两家话。
“根据之前得到的消息可知,光复军的领帅赵作良实际上不掌握实权,掌握实权的,主导军事的,就是这个大将军苏咏霖,而赵作良的上位,也和此人有莫大的关系。”
王纶把之前枢密院得到的少数有价值的情报共享出来。
张浚点了点头。
“那么这个苏咏霖是哪里人士?何等出身?年岁几何?这些你们都知道吗?”
张浚看着王纶。
王纶颇有点尴尬。
“这……确实了解不多,因为在此之前,我朝和光复军之间的联系都是止步于前领帅赵开山,对于苏咏霖此人了解有限,他就像是异军突起一般,忽然起势。”
“从来没有忽然起势,只有深思熟虑,经过充分准备,有充分把握,才会起势,这个苏咏霖一定在光复军内深耕良久,有足够的拥趸才能成事。”
张浚沉声道:“对这方面的了解不足是我们的弱势,此番出使,除了赵作良之外,必须要将苏咏霖了解透彻,如此才能对症下药,与他谈判,争取让他归附大宋,为我所用。”
赵构点了点头,便按照张俊所规划的计策去行动,挑选合适的人作为代表出使光复军。
这个人地位不用太高,但是得聪明,得机灵,还要有胆略,赵构思来想去,想到了一个人。
这个人叫虞允文,是赵构非常信任的一个亲近之臣赵逵推荐给赵构的。
赵逵两年前病死了,虞允文是他推荐的最后一人,所以赵构对这个虞允文的印象比较深刻。
他出身蜀地,是绍兴二十四年科举的进士,当时秦桧主政,不用蜀臣,虞允文就被一直压制,等到秦桧死后,赵构想要收拢之前被压制的蜀臣,赵逵第一个就推荐了虞允文。
赵构见了虞允文,虞允文向赵构进谏了革除蜀地弊政的策略,展现了自己的行政才能,得到了赵构的认可,开始放在身边任用,给予关注度和一些政治资源进行培养。
赵构还是很看好虞允文的。
唯一让他感觉不快的就是,这个虞允文也是一个坚定的主战派,还是个主动进攻的北伐派,这些年来一直上书言及北伐中原的各项事宜,颇有几分张浚第二的架势。
但是眼下这个时候,中原局势不明,南宋前途也不明朗,的确是需要这群胆子大的臣子做点什么事情的时候,赵构于是就想起了虞允文。
于是赵构下令,让礼部郎官虞允文借职工部尚书,打着高官的旗号率领二十三人使节团北上山东,向光复军首脑寻求接触。
虞允文受命,立刻准备,很快准备完全,便打着大宋的旗帜,率领使团进入光复军辖境,与光复军高层见面。
光复军占据山东之后,与南宋接壤的海州地区一直都是赵家亲族将领带兵镇守,并且开放边境和南宋经商。
一开始只是单纯的经商收税,赚点钱给赵开山补贴军用。
只是后来赵开山听说了宋金边境贩卖私盐的事情,感觉里面很有搞头,就让赵家亲族将领带头贩卖私盐给南宋盐商,利用宋金两国之间的盐价差大搞贩盐生意。
私盐生意做起来当然是很赚,海州的生意赚了不少钱,让赵开山和赵氏家族吃的满嘴流油。
苏咏霖夺权之后,掌握了海州,将赵氏亲族将领全部拿下,又考虑到海州的特殊地位,他把当地官员换了一茬,决定搞个执政试点。
他把一些在地方上做的比较不错的指导员提拔为县令,让他们试守当地,从县令做起,看看治理能力如何。
为了防止出乱子,他又把自己亲军虎贲军出身的年轻军官、旅帅戚绍辉派到海州领兵驻防,对海州的商业秩序进行管束。
主要的责任有严明税率和经营范围,对不法经营予以打击,同时清剿当地的武装集团,确立海州境内的统治秩序。
至于原先的私盐贩售生意……他都在北方立足成为山东河北之主了,还算得上私盐?
那叫正儿八经的卖盐!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79/226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