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宋第7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4/191


要知道,这可不只是十五万赵宋王朝最能打的西军的事。
而是,这十五万西军一到,东南地区的众多地主,肯定会纷纷顺势拉起队伍,跟着这十五万西军一块镇压起义。
此事不用抱有任何侥幸,因为,这不是两个人之间的争斗,还可以找点原因化干戈为玉帛,这可是积累了近二百年矛盾的两个阶级之间的争斗,是农民阶级要推翻地主阶级的争斗,哪有缓和的余地?
所以地主阶级肯定会毫无保留的支持宋军镇压起义。
还有,永远不要小觑一个存在了近二百年的王朝的潜力。
不夸张的说,目前阶段,赵宋王朝倾全国之力至少有上百万现役大军。
如果起义之势真大到了足以推翻赵宋王朝统治的地步,赵宋王朝肯定会将这一百多万宋军全都投入到东南这里的。
另外,赵宋王朝还可以源源不断的招募新军。
届时,外有赵宋王朝的大军,内有地主武装,这仗怎么打?
根据《两宋农民战争史料汇编》的统计,在赵宋王朝的统治时间内,其境内一共爆发了四百三十三起农民起义,相当于平均每年约一点三六起。
可这些农民起义,没有一起将赵宋推翻的,甚至连个大点的波浪都没有击起来。
为什么?
其主要就是因为,别看赵宋王朝对外软弱不堪,但对内,镇压农民起义,他们绝对是专业的。
李存要是不想被镇压,就得想方设法将宋军挡在江北,挡在秦岭-淮河以南,然后集中力量去消灭江南的所有地主武装,占据整个江南,之后再与赵宋逐鹿中原。
为了完成这个战略目标,李存绝不能在路上浪费太多的时间,甚至都不能去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
事实上,如果不是建德城的位置太过重要,不容有失,李存都不会在这里耽误三天时间。
三天一过,李存立即下令大军开拔,沿富春江东进,直扑赵宋王朝在东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杭州。
虎贲军走了,也带走了李存不少遗憾。
也不知是不是因为李存之势还没有成的缘故,还是选择低调发展路线的李存没有像方腊那样建立政权不能给文人想要的虚名,亦或是因为赵宋真就那么得文人氏族的人心,哪怕李存给出了极高的待遇,可是依然没有文人主动来投李存。
最终,李存亲自礼贤下士,也只不过就请来了一个叫“胡生”的太学生和一个叫“康健”的私塾先生。
李存见胡生挺机灵,就把他留在建德城做张打铁和监军沈毅的参谋官,让他在帮张打铁和沈毅参谋的同时,再看管张徽言等宋官。
而康健则被李存带在身边,暂时充当管勾机宜文字。
由于文人力量实在薄弱,李存将看起来挺有组织能力的童淑一家给掳走,逼着童淑做自己的转运副使跟方无忌和谢氏一块帮自己管理那越来越多的军属和各种物资。
倒是匠人,尤其是军匠,李存招募到了不少。
这个时期的军匠,在赵宋王朝那里,介于军人和官奴婢之间,跟军人和罪犯一样,脸上也是要刺字的,因此他们也被排除在普通市民的行列。
赵宋朝廷对于军匠实行军事化管理,这让他们一点自由都没有。
这也就罢了,关键,赵佶军臣最喜欢干得就是大兴土木,因此军匠劳役负担十分沉重。
另外,平时没事的时候,军匠还得为权贵干私活,而且是没有工钱的那种。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高俅将赵宋王朝本该最精锐的中央禁军全都变成了军匠,为赵佶修宫殿、万岁山等官方建筑物的同时,还用这些军匠承接各种私人工程,无本万利,赚翻了。
更关键的是,由于军匠隶于军籍,也使其无法像其他民匠一样从事其他经营类活动以谋取钱粮。
此外,官员还经常克扣军匠的钱粮待遇,“役工匠,造器用,则不给衣食”。
这一行为无疑又使得这个时期军匠的处境更为艰难。
总之,有宋一代,军匠的待遇十分微薄,甚至不足以解决自身温饱,这造成了大量军匠选择逃亡。
此前,李存招募的敢勇之中,就充斥着大量从各地逃出来的军匠,李存之所以能那么轻易的就造出来那么多的攻城器械,以及那么轻易的搭建出来十丈高的箭塔,固然有李存亲自传授秘诀的原因,但也不能否认李存手下的那些军匠也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
综上所述可知,这个时期的军匠,被政府所役使,为统治阶层服务的同时,却有着极为低下的社会地位,甚至其地位都不如农民高。
这就难怪,听到李存给匠人的待遇这么高,会有大量的军匠选择加入虎贲军了。
在这之后,虎贲军又先后来到桐庐和新城。
这两个城池的官吏豪绅,既不愿意投降李存,又不敢据城而守,便一窝蜂的逃了,只留下几个恪尽职守的官吏像是待宰的羔羊一般勉强约束着成中的纪律。
李存兵不血刃就拿下了桐庐和新城后,除了将那些逃跑了的官吏豪绅的家和官库给查抄了以外,李存对桐庐和新城的其他人也是秋毫无犯。
所需要的粮食等物,李存也都是以高价购买的方式获得。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4/19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