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埋大清朝第55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52/1274


父子二人今儿的心情似乎都不错,一个叫大家伙儿平身,一个干脆开怀大笑。
底下的人都站直了身子,还在偷眼儿打量朱慈炯、朱和墭......大暖棚里面的采光不大行,虽然点了不少蜡烛,但稍远一点的人还是看不太清两人的面孔。只道是两个黄衣黄巾、长剑空锤的虬髯大汉。
看着就有点草莽英雄的意思......如果不是大清朝廷一遍遍的认证,还真没什么人会相信他俩是崇祯皇帝的子孙。
“坐,都坐!”
朱和墭洪亮的嗓门又响了起来,笑呵呵地让大家伙儿都落座。
看到众人乱纷纷坐下后,朱和墭道:“今儿是大明咨议会的第一届。这个咨议会看着挺不错的,可以让孤家和父王直接听听下面的民意,有什么要下面配合的,也能摊开来说。这叫协商政治......你们各抒己见,孤家和父王也能和你们当面协商。
所以这一届的咨议会是第一届,不是唯一一届。以后开咨议会协商政治,就是我新大明的祖宗家法了!地无分南北、贫富,都有资格派出咨议官来朝廷这边发表意见,有困难、有要求,都可以和朝廷提出!”
是政治协调商议,不是代议制!
这年头别说网络了,报纸电视都没有!君主久居深宫,太容易脱落群众了。
而一旦脱离群众,中央集权就是被架空的集权了,想要不被架空,不瞎指挥,就得认真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信息。
崇祯皇帝的教训就是久居深宫,对下情一无所知!
他给下面加派的三饷,账面上的数目也就两千万一年,实收不知道有没有一千五百万?
这笔银子对于大明当时的经济规模而言,其实也不算太多......问题向谁去拿?
大明朝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的通货多少也不平衡。东南经济发达,海贸昌盛,白银流入很多,是可以拿出银子的......实际上这银子到了朝廷手里转一圈还是得到东南买粮食、买丝绸布匹、买铁料火器。
而西北就不同了,西北本来就穷,也没有增量的白银来源,就是一点存量在那里运转,而被朝廷抽走的银子不大会流回西北,所以白银处于有出路没来路的状态中。
年复一年的抽银会抽出个什么结果,傻子也知道啊!
再加上天启末年开始长期肆虐西北的灾害......不反他N的没活路了!
而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大家一起欺负西北苦汉子的局面,其实就是因为西北经济落后,读书人得不到太好的教育资源,所以他们在明朝的科举体系中比较吃亏......哪怕明朝有南北榜,他们也考不过北方其他地方啊!
西北进士少了,文官系统中自然没有多少人肯替他们说话,缺少了发言权后,当然就成了受气包......气着气着就气反了!
如果崇祯当年有这么一个协调商量的会议,也让陕西省和陕西三边的咨议官到紫禁城去哭穷,崇祯皇帝也许就会调整一下政策,让广东福建的有钱佬替陕西人把三饷银子交了不就行了?
===第436章
多好的建议赶紧从善如流吧(求月票求订阅)===
南京紫禁城,武英殿,大暖棚。
一场肯定要载入史册的“暖棚之会”正在进行当中!
朱和墭还在跟下面人说着“暖棚会”要如何召开的事宜,他接着说:“这个咨议会是给天下各州县所举之咨议官为州县说话的地方,不过天下州县何其之多?我大明幅员辽阔,单是腹心之土就有两京一十三省,合计一千四五百县。若是一县一议官,再加上纳税比较多的商人和内藩土官所以推举的议官,两千之数都打不住。
那么多人聚在一起,一人发一次言,一次说个半刻钟,说完一遍得多久?怎么都得一个月吧?这恐怕也不行啊!
所以孤家今儿就向大家咨询一下,以后咱们三年一大议,所有的咨议官全部到齐。孤家和各位大学士抽出一个月时间,天天听你们建言。
除了这一个月,你们这些咨议官就轮流驻京。一府一次举一人,一人驻京一年,一年期满后就不再担任咨议......而在乡的咨议,则有密折言事之权,随时可以给孤家上密折!
而驻京的咨议,除了可以上密折外,还有每月三议国政的权力。
而这咨议会也得有专人主管,孤家想让大学士会议来管咨议会的事儿。以后咨议会每次举行会议,会由至少一名大学士主持。主持会议的大学士,也会代表孤家和中书省听取咨议官们的意见。
以上这些,诸位有反对的没有?没有的话,以后就照此办理了。”
当然没有人反对了......大家本以为自己的咨议官是一次性的,没想到朱和墭把这个职位变成了个长期的官职,而且还有密折言事之权!
这么好的事儿,谁反对谁脑残啊!
而这个拥有“密折言事”之权的咨议是替谁服务的也一目了然了......他们其实就是帝王的耳目和顾问,同时也是帝王和地方的桥梁。
另外,朱和墭开创的大学士会议理论上也是个议政会。不过权力比咨议会要大多了,人数也少,目前只有十一人。
由大学士会议主管咨议会,那可是大大抬升了咨议官们的身价了。
看到没有人提出反对意见,朱和墭接着又道:“孤家再说说咨议会议事的办法。咨者,咨询也,由孤家或由中书省提出的大政和法令,可以请咨议会参详一二,征求意见,这就是咨议会的咨。
而议者,当然就是由咨议会就军国大事和地方政务,向朝廷提出建议,然后由孤家和中书省作答。
而无论是咨还是议,都必须由同省在京东咨议官全体联署,或是由不同省的咨议官二十人以上联署,才可以向孤家或中书省提出。否则就只能密折上奏了......对于这几条,大家都没人反对吧?”
依旧没有人反对。
朱和墭下放的是“咨议权”,不是“决定权”......现在可不是满清搞预备立宪的时候,而是朱和墭搞朕即圣人的时候。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52/127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