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埋大清朝第72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24/1274


所以只要吴应熊能给他一批火枪、火药,他是一定会加入五路伐清之战的!
“天子这一路也没有问题。”胡国柱道,“天子已经在襄京集结了八万大军,随时可以北伐中原!”
吴应麒一边听着尚之信和胡国柱的回答,一边在心里面扒拉着小算盘。
布尔尼汗号称有十个万户,可以出动十万大军。实际上当然没有那么多,但是五万蒙古骑兵还是能拉出来的。
吴应熊在襄京集结的八万人也不可能全都出动,出个六万人应该没有问题。
吴应麒自己有五万到六万军队,出兵四万没有什么问题。
五万加六万加四万一共就是十五万大军!
十五万大军虽然不少了,但是康熙的八旗新军号称二十四万,还多出九万呢!
所以这场五路伐清的胜负关键就在大明!
想到这里,吴应麒就问:“大明是什么意思?”
胡国柱笑道:“大明已经和清虏在打了,已经开了朝鲜、辽东、登州三个场子,至少牵制了康熙十五万大军!淮东那边又向是清军布防重点,五六万人总是要摆的。清军的新八旗号称二十四万,另有绿营六万。即便全军出动也只三十万......其中二十万已经被大明所牵制,剩下不足十万还能挡得住大周、大元的十五大军?”
===第574章
疯了都疯了(求订阅求月票)===
常宁为了早一点把“野”在朝鲜不回家的康熙请回去抢救大清朝,他也是豁出去了。从北京到朝鲜海州,长达两千多里的慢慢长途,常宁愣是日夜兼程,仅仅花了十多天就走完了。不过整个人都累得有点脱了形,整个儿瘦了一圈,一张小白脸晒成了小黑脸,脸上的灰尘看着都挺厚了。
他领着半个佐领的护军和十几个戈什哈抵达海州的时候,康熙皇帝并不在行宫,而是去海边上的一座大营里面看练兵去了。
留守在行宫里面的明珠还想让常宁洗漱休息一番,然后在行宫等康熙回来。可是常宁哪里等得了?大清朝都要没了,他哪儿还顾得上脸面?
于是就催促明珠领着他去了海州大营。
到了那里常宁才发现,海州大营的校场中正在举行阅兵。。占地极大的校场上,无数的士兵正在鼓声、号声、口令声的指挥下或前进、或后退、或变阵。整齐的脚步激起漫天尘土。一队队的士兵结成参领横队或参领纵队,绕着校场行进,然后在康熙皇帝和一群大臣当前通过。
每一名穿着棉甲,戴着枪盔的清军士兵,不是扛着长枪,就是握着一支燧发枪,其中相当一部分的燧发枪的枪口还安上了一把套筒刺刀。
套筒刺刀其实就是在一个可以套上枪管的金属圆筒上安了一把枪刺,技术难度有一点,但并不太高,而且还有一些凑合着用的办法。
譬如在枪管外包一层布,以便让做得比较大的套筒可以紧紧固定在枪口......虽然这么干会让刺刀很难拔下来,不过可以凑合着扎人了。
如果不是在汉城之战中领教到了刺刀在肉搏中的“妙用”——可以插在一支装了弹药的燧发枪的枪口上,然后很不讲武德的在和敌人肉搏时突然开火!这种不太好用的刺刀是不可能那么快就变成清军燧发枪兵的标配的。
但是在实战效果这个硬道理的推动下,康熙领导下的清军的进步,还是非常显著的。
除了套筒刺刀之外,清军掷弹兵使用火绳枪也迅速的被刚刚制造或者从荷兰人那里买来的燧发枪给取代了。
每个在朝鲜的清军步军佐领中的燧发枪数量,正在逐步增加至一百二十支。
虽然驻朝清军的武备升级还没有完成,但是康熙皇帝对于这次军事小改革的进度,还是颇为满意的。
在他看来,最晚到康熙十八年的夏天,驻朝鲜的清军就能完成换装,训练水平也能再上一个台阶。
如果再要和朱和墭较量,“平面”(打平)将会大大增加......
当然了,对于核心人口只有八九十万的大清而言,和拥有三千多万人口的新大明打平,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因为平着平着,大清就被新大明给摆平了。
所以康熙现在面临的最大困境,
就是如何体面的、安全的从朝鲜撤退,
最好还能满载而归。
虽然朝鲜北方三道并没有多少油水,
但是能抢回几十万精壮人口去给新八旗子弟们当奴隶也是好的。
就在康熙琢磨这事儿的时候,他忽然听见了一阵急促的马蹄声响动,扭头一看,
发现明珠正领着一个又黑又瘦,穿着件脏兮兮的黑色马褂的青年飞马过来。那青年看着有点眼熟,
但一下又想不起是谁?
就在这时,
那青年突然用沙哑的声音冲着康熙大喊:“皇兄,
皇兄......”
皇兄?
常宁?
八大......胡同!
发现这个黑不溜秋的青年居然是自己的亲弟弟常宁,康熙不知怎么就联想到了八大胡同!
康熙的心肝都拎起来了......北京不会又被谁给偷袭了吧?
“皇兄,
皇兄,我是常宁啊!您认不出我了吗?”
常宁飞马到了康熙的马前,看见康熙一脸的错愕,
顿时就眼泪汪汪起来了。
康熙连忙问:“常,
常宁,
你怎么来了?是不是北京城又......”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24/127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