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得加钱第2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8/1238


这一小部分人,后来被清末的民族英雄邹容在《革命军》一书中定义为“皇汉”——为了汉民族复兴而奋斗并愿意牺牲的战士。
历朝历代想要老百姓不造反,最实在的一条就是别给老百姓再加赋。百姓只要饿不死,即便有些人仍会秘密参加各种地下组织,但大多数人还是安于现状的。
毕竟,愿意为民族奋斗不怕牺牲的总是极少数人。
但也正是这些极少数人的存在,才使得汉民族源源不息,一次次亡国灭种,一次次涅槃重生,使华夏文明的火炬永远照亮东方。
乾隆还是很聪明的,他吸取了明朝灭亡的教训,尽管登基三十八年以来几乎是年年用兵,并且用兵规模还很大,然而他解决财政困难的办法是不给百姓加赋,转而通过捐纳做官这个方式大量吸收民间资金充实国库,同时也将汉人中的有钱人(精英)吸收进清廷统治阶级,如此一来既能避免百姓因为横征暴敛造大清的反,也能将汉族精英牢牢绑在大清战车之上。
这一点连贾六都不得不称赞,乾隆是比崇祯要狡猾的很。
“捐纳”在乾隆朝盛行的另一个原因是正途官太少。
所谓正途,自是通过科举、五贡(恩、拔、副、岁、优贡生)、荫生入仕的途径。其中以科举取仕最多,但科举每三年考一次,每次不过录取三百来人,平均一年录一百人,而整个清帝国的官吏数量是以数十万计,因此可想官吏缺口有多大。
真就没有其它渠道做官,光靠科举产生的那些官,这国家早完完了。
所以,捐纳产生的“异途”官某种程度上,也符合清帝国的实际利益,更有利维持统治。
在“捐纳”制下,普通百姓可以通过给朝廷捐银子得到官职;生员可以捐银子使自己成为贡生监生,进而步官官场;官吏同样可以捐银子让自己加一级。
如此,朝廷得了实惠,买官的圆了心愿,从上到下的统治也变得更加稳固,何乐而不为呢?
要说后果嘛,也就是腐败了。
因此这些年来一直有正途出身的官员上书抵制“异途”,乾隆几年前不得不为此颁上谕说“捐纳非美事,原属一时权宜非可行之久远”,并说待合适时机要停捐纳。
然而,直到现在也没停。
原因无它,银子呗。
这下好了,贾六因为老太爷被定成贰臣缘故即将丧失旗人贵族这个身份,为了实现自己的宏伟抱负,他当然要不遗余力的钻清廷的空子,挖乾隆的墙角。
买官,是他能想到的最切实际的办法。
因为,他不可能去参加科举。
昨天夜里那半篇《论语》已经让他的智慧大打折扣了。
但想要买官,就得他爹贾大全掏钱,且这个钱一定不会是小数,以贾家现在的状况弄不好就得卖房卖地,为此贾六必须做通大全的思想工作。
“爹,你放心,只要儿子当了官,一定好好孝顺您老人家!”
这句话说的不可谓不诚恳。
===第十七章
我们到底是什么人===
西柳胡同,贾家。
“六子莫不是撞邪了,好端端的怎想起买官的,那官能随便买着?”
听丈夫把弟弟要买官的事一说,二姐贾兰立时有些不可思议,并觉得这事太不靠谱,所以第一个站出来反对。
“和珅好歹是粘杆处的侍卫,又是英尚书的孙女婿,人家都说替咱家想办法了,那买什么官呢...咱家不是有云骑尉的爵么,等将来爹不在了...”
贾兰突然不往下说了,因为她爹咳嗽了。
做闺女的大概意思是兄弟花什么冤枉钱买官?等爹死了世爵不就落在你身上了么!
正五品的世爵不比买来的官香?
“想一出是一出,眼下是咱家出旗的大事,就算家里有点钱也当紧着这大事办,哪里能拿去买官。再说这捐纳的官能有多大前程?别钱花了还叫人家看不起,落得个后悔。”
接连考了三次科举都没中的大姐夫王志安最是看不上那些花钱买官的,因此同小姨子贾兰立场一致,都不同意小六子买官。
当然,大姐夫这话也在理,捐纳为官毕竟是异途出身,前程真就有限。放眼朝堂,哪位重臣是异途出身?
真想当官,还是正儿八经的参加科举,要么就是托人弄个荫生到衙门当个笔贴式才是正经。
现任武英殿大学士、湖广总督,大清开国功臣李永芳的重孙李侍尧,早年间不就是托人谋了个荫生身份到都统衙门当笔贴式,这才飞黄腾达成为封疆大吏的么。
李侍尧当初要不是走的正途,能有今天这成就?
贾六这边眉头微皱,一家连他爷俩加姐姐、姐夫总共六个,如今一下就是两张反对票,要是再冒出个反对的,他这做官的梦想多半就得被掐灭在摇蓝中了。
所以,唯今就只能指望最疼他的大姐贾娟撑他一把了。
大姐贾娟这头也叫弟弟买官的想法弄得挺吃惊,然而没同丈夫、妹妹一样给弟弟泼冷水,而是问边上坐着的妹夫高德禄:“现在买个官要多少银子?”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8/123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