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博英雄传第38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84/1117


巴比特听着这个故事,感觉快要哭出来了。如果他还有泪腺的话,他应该会哭的。
巴比特问道:“大侠,那么这故事和刚才的话题又有什么关系呢?”
“这就是文学啊老巴。”向山如此说道。
===第二十七章
金蔷薇===
“这就是文学啊老巴。”向山大声说道,“文学,懂吗?”
巴比特先生有些懵:“这个词听起来好像是科研骑士团的那些老爷们才应该研究的……‘文学’这个词的形式……”
“没有谁规定‘什么知识应该是什么人研究’的。任何的一个学科被创造出来,就是为了让任何人都来学习的。”向山道。
“那个故事……就是文学吗?您的意思是,‘文学’就是一种……一种悲伤而苦难的活动?”
“这个故事的创作者是这么说的。”向山闭上眼睛,在硬盘之中挖掘,“‘每一个刹那,每一个偶然投来的字眼和流盼,每一个深邃的或者戏谑的思想,人类心灵的每一个细微的跳动,同样,还有白杨的飞絮,或映在静夜水塘中的一点星光——都是金粉的微粒。’”
“‘我们,文学工作者,用几十年的时间来寻觅它们——这些无数的细沙,不知不觉地给自己收集着,熔成合金,然后再用这种合金来锻成自己的金蔷薇——中篇、长篇或长诗。’”
“‘沙梅(故事中那个士兵)的金蔷薇,让我觉得有几分象我们的创作活动。奇怪的是,没有一个人花过劳力去探索过,是怎样从这些珍贵的尘土中,产生出移山倒海般的文学的洪流来的。’”
“‘但是,恰如这个老清洁工的金蔷薇是为了预祝苏珊娜幸福而作的一样,我们的作品是为了预祝大地的美丽,为幸福、欢乐、自由而战斗的号召,人类心胸的开阔以及理智的力量战胜黑暗,如同永世不没的太阳一般光辉灿烂。’”
巴比特怔住了。他感觉到一种……一种他现在还无法形容的东西。可能叫做“爱”,也可能叫做“悲伤”。这种东西他其实在短短的人生之中多次的体验过,但是却没有哪一次如此清晰。
诺内姆大侠使用的是旧时代的语言形式,并不是巴比特所熟悉的,但是这种感觉却打通了时光,从过去落于他的灵魂之内。
“这就是……文学……”他呢喃道。
“在尘土之中收集金沙,将之铸成一朵蔷薇,然后赠予爱。”向山说道。
这其实不是他的知识。
或者说,这一小段话应该不是“向山”这个个体所拥有的知识。
诚然,认知科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了文学活动,而内功又是建立在认知科学的基础上。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内功的修习者必须拥有极高的文学素养或者相似的眼光。
向山可能系统的学习过这些东西,但是也仅仅是“学习”。他只会直接使用最终的结果。
不管是二百年前还是二百年后,他都不可能怀着激情将这一段《金蔷薇》的选段给背下来。
没几个理工人可以做到这一点吧。
但这又确实是他的记忆。
这是第八武神遗泽的一部分。
这也是他的某一个朋友曾经所拥有的“知识”。
或许是这位朋友与向山在一起聊天的时候,谈论过相关的段落——甚至有可能知识他与别人闲聊,然后向山刚好在场。向山本人不会记住与这一段有关的知识,因为对向山来说,这可能就是听过即忘的背景音。
但对那位朋友来说,这却是使那一段记忆得以被唤起的“联想关键”。
【书友福利】看书即可得现金or点币,还有iphone12、sitch等你抽!关注vx公众号【】可领!
第八武神的记忆主体是祝心雨,但是却也会不可避免的掺杂进属于其他人的内容。
毕竟向山与祝心雨在一起之后又不是连体人了,也不至于每分每秒都在一起。
时间上缺失的场景,自然会用其他人的记忆。
——那么这会是谁的记忆呢?《金蔷薇》的作者是前红盟人……阿纳托利?不,他不像是会搞这个的。陈锋?啧……还是英格丽德?
《金蔷薇》的作者的早期作品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情绪饱满。而从中期开始,作者就开始尝试用一种心理学的思维去剖析这这种情绪,着力于探讨人的情感和个性。他也善于用诗一般优美、动人的语言描写自然科学领域内的故事。其作品就被高尔基称作“科学与文学的结合”。
当然,严格意义上来讲,《金蔷薇》之中对文学活动的探讨并非完全是心理学、认知科学的范式的。
但是其对“虚构”的探讨、对“审美”的探讨,却从一个感性的角度,阐释了一个科学的问题。
对于第八武神来说,这相关的知识,是辅助他“开发内功”的工具。它们不能用来构建内功的基底,但是却可以帮助人攻克“内功的修炼方式”这一个子项目。
巴比特蹦了起来:“我想要讲这个故事……我明天就播这个故事吧。大侠,我想要播这个故事。”
“随意咯。”向山点了点头。这本就是他向巴比特讲述这故事的用意。
广播客是这个时代为数不多的文艺工作者群体,也是侠客之外最具有侠义心肠的群体。这是这个时代才诞生的群体,但是向山认为,他们理应是侠义运动的一部分。
只是,这个时代,旧世的文化产品都如同某些见不得光的玩意一样在网上变换各种形式流传,渴求它的人也只敢畏畏缩缩地下载,生怕中了蛊毒,或者是被爬虫锁定。
没有几个人对它有系统的,整体性的认识。
而旧时代的老侠客们,又都是官府的重点打击对象,很难冒头。
这种时候,哪怕只是多传给一个人,也是好的。
向山拍了拍还在出神的巴比特,道:“老弟,太阳已经完全落山了,该走夜路了。老弟?”
巴比特突然怔怔的说道:“那么,‘武神’们的故事,是不是也是这样的金蔷薇呢?由众人采集历史中的金沙,由众人锻炼……不对。‘武神’自身也是由‘故事’堆积而成的吧?那‘武神’自身就是大众所创造的金蔷薇吗?啊……我这样说是不是有点冒犯啊……啊?大侠?”
向山怔看一下,沉吟片刻,继而说道:“你说得很好,老弟。但是该出发了。”
===第二十八章
原来还有顿悟流桥段===
“哈哈哈哈哈,伙伴,原来还能有这么个说法啊。”“第八武神”人格如此说道,“如果真正的第八武神算是一个共同创作的文学作品,那我算什么?”
“每年都会上映的西游题材电影。”向山很努力的翻了个白眼——在义体允许的范围之内。陶恩海给他的这个义眼性能太过强悍了,导致义眼本身过大,如同肉眼那样做出细致的眼神就比较困难了。
在向山眼中,“小八”就是一团细密的色块组成的一个虚拟人形。这是向山闭关第二年掌握的技能。他可以通过一个程序,在自己的视野内随机生成一团买塞克。然后大脑就会进行自我暗示,自动将之与第八武神联系起来。
有时候“小八”觉得这种行为蛮有病的——或者是“原生向山”自己这么觉得。毕竟这两个人格侧写根本就是属于一个人格,而且完全共用一套神经系统。这根本就相当于“自言自语”以及“脑补不存在的朋友”。
听上去就特别自闭症。
但偏偏这自闭症式的自我交流,才是调取脑内数据最快捷的方式。
受各种旧时代文艺作品的影响,向山最容易想象这种形式。对于他来说,这是一种复合直觉、复合文化体验的形式。
认知科学是一个非常违反人类主观直觉的学科。在宏观的行为乃至于群体的倾向上,心理学家越来越多的统计学数据表明人类的行为是有规律的,是真实而客观的。但在大脑之内,神经科学的研究者则无奈的表示有些神经反应是真的“信则有不信则无”。
尽管向山自己都觉得这种“一个人用这种人格分裂的方式自言自语”很诡异,但是为了效率,他还是接受了。
而就在刚才,巴比特先生则提供了一个完全不同的视角,让他可以以一种全新的方式看待这个“另一个自己”。
“我……不对,死在阿耆尼王手下的第八武神,是那些老朋友们的记忆所铸造的东西,而她的一生,又凝练成了我。”“小八”如此说道,“其实人的记忆本身就是这样的东西吧。”
“什么?”
“不同记忆的权重本身就是不同的。”“小八”说道:“如果一个人日复一日的做着相同的工作,那么你问他具体某一件事是在哪一天做的,他还真不一定回忆得起来。对他而言,每一天都一样。他回顾自己的岁月,只会看到众多的尘土,毫无意义。但这尘土之中,少有的快乐,非重复的新奇体验,就要超过那些为数众多的重复记忆。”
“就好像尘土之中的金沙?”
“就好像尘土之中的金沙。”
“原生向山”的视野之中,“小八”就坐在巴比特那辆面包车的上面,居高临下的看着他,看着拖车之后飞驰的尘土。
但向山知道,这也只是一种自我安慰式的想象。他们共用着一双眼睛。小八根本不可能脱离他的视角去看东西。
“语言啊……语言。”小八说道:“神原还是英嘉说的来着?这东西就好像魔咒一样。它束缚着原本看不见、摸不着的‘概念的魔鬼’。一个概念,只要被语言所束缚,其暧昧、模糊就消失了。老巴刚才根本不能想象‘虚构故事’这样一个过程。但是只要将《金蔷薇》的故事告诉他,他就瞬间掌握了自己已经具备的东西。他心灵中原本就有的‘魔鬼’,语言这种‘拘魔役鬼’的咒语将他的力量完全发挥出来了。”
“语言是对概念的“强化”。概念本身是被神经系统自动过滤识总结的,但形而上的抽象理念、概念与概念组成合成的复杂概念,必须要有语言参与。我们遥远的祖先,就是用这种形式,将自己眼中神秘、不确定的世界变成了更容易理解的世界——就好像给水墨画进行了勾线一样。”
向山抱着双手:“你是说,他们用语言完成了对世界的祛魅么?”
“我还记得英嘉讲过的那些话。她说,仓颉造字,于是天雨粟,鬼夜哭,这神话是隐藏了人类学的道理的。因为文字所塑造的东西,很快就会将那些原始的泛灵信仰杀死。更强大的组织力量就会迸发出来。”
“然后从语言与文化之中诞生的、抽象概念的新神获得了全部的神秘性、神圣性、魅惑力……”向山看着天空中缓慢移动的星辰,“紧接着新神们也被科学杀死。”
“然后科学本身也被魅化。”小八感叹,“‘一定要有一个巫妖王’么……”
“不能再有巫妖王了,另一个我。人类不能再重复相同的错误。”原生向山说道:“说回语言吧。我感觉得到,你有什么新想法。”
“如果将你眼中的‘我’定义为一种独有的文学体验……”小八呢喃,“或许我们可以从文化上寻找到让假性人格覆面与生物脑中自带的人格更紧密结合的办法。”
在神经与神经的网络之中,“自我意识”是一个介乎“存在”与“不存在”之间的特殊玩意。它不在任何一个神经元之上,而在神经元搬运的带电离子之中,就好像火花一样。
“蜡烛上的火苗”是“蜡烛”的一部分吗?
而“文化”这种东西,是可以切实作用在这摇曳的烛火上的——就好像无形的风。
这也是为什么“内功”这种凝聚了现代计算机科学的产物,会以一种传统的、幻想的形式被创造出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84/111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