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宰相第103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35/1161


听了曾公亮的话,王安石眉头皱起。
却听曾公亮道:“臣提请天章阁待制章越!”
曾公亮说,众宰执们沉默了一阵。
官家听了曾公亮的话,反而是问道:“章越倒是合适,只是太早了吧?”
曾公亮笑道:“不早,夏文庄三十岁就知制诰了。”
“卢相、杨文公、晏元献公、宣献公、今宣徽使王公拱辰皆二十八知制诰!”
“王沂公二十七,苏侍郎(苏易简)最年轻,二十六即知制诰!”
官家问道:“章卿今岁多少?”
===六百二十六章
商议===
曾公亮说的苏易简是什么人?
那是太宗朝的人物,太平兴国五年的状元。
他身上有多项宋朝的官场记录至今也无人打破,如最年轻的知制诰(二十六岁),最年轻的翰林学士(二十八岁),最年轻的参知政事(三十六岁)。
苏易简升迁如此迅速,固然有他是状元出身,且深受太宗皇帝信任的缘故,但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当时宋朝官制还不成熟。
开国初期,皇帝权力大,在用人上还是比较随心的,官场规矩上也少了很多方面的条条框框。
而且太宗时的知制诰地位绝不同于今日的知制诰。
首先没有封驳的权力,这是仁宗朝时,富弼开的先例。其次知制诰这职名是终身的,就算外任这个头衔也允许带出去。
就好比知县与县令,知县是京官出身,才能叫知县,而县令一般都是选人。
但出领大州外藩,有知制诰衔名与普通朝臣完全就是两個档次。
可是即便如此,苏简易二十六出任知制诰的记录,也可谓是后无来者了。
官家问章越几岁时,推举章越的曾公亮毫不犹豫地答道:“章越嘉祐六年十七岁中得状元,如今正好二十六岁,与苏易简同龄。”
官家心道章越也为官快十年了,他微微点头道:“善。”
王安石道:“章越虽合用,但没有外任过,若授知制诰,那便为一方帅臣都不在话下,这不是朝廷磨砺用人的典章。臣举一人,司封员外郎直史馆蔡延庆文辞具佳,可出任此职。”
这日在殿上修起居注,记录官家与大臣言行的正是蔡延庆。
蔡延庆听王安石推举自己不由一愣,但碍于身份此刻又不能说话。
去年官家本要用苏轼修起居注,但因王安石反对而罢,故而改由蔡延庆,孙觉修过起居注。
算一算,担任过修起居注,但还未知制诰的就陈襄,章越,蔡延庆,但孙觉刚因反对青苗法被罢,故而也没有人提及他。
似韩绛这样二府官员上任都有向官家举人的权力。
张方平回朝时向官家就推举了苏轼和李大临。苏轼不合王安石的意,但李大临就被重用了。
而韩绛只推举了章越。
对于王安石提议的蔡延庆,司马光反对说蔡延庆并非是进士高选,为官家起草制诰恐怕是力有未逮。
一下子三名官员各有缺点,
陈襄各方面都无可挑剔,但反对过青苗法。
蔡延庆不是进士高选,又兼司马光放出话来,恐怕学士院考试没办法过。
章越则是没有出任地方的资历。
议了半日,最后宰执们拿出一致意见。
陈襄为知制诰,蔡延庆,王益柔直舍人院,同时让原先知制诰的冯京回朝,以翰林学士的身份起草外制。
而章越仍旧修起居注。
当日殿议后,司马光有些一瘸一拐地走出大殿,他膝盖生疮行动非常不便,但即便如此他依旧在朝堂上与王安石争得寸步不让。
韩绛与王安石走在另一旁,韩绛资历在王安石之上,但事事皆以王安石为马首是瞻。
王安石看了司马光行动不便的样子,嘴角动了动,却没有问候的意思,径直走了过去。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35/116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