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宰相第10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6/1161


考完第二日。
天终于放晴,出了一个大太阳。
阳光透过松间林梢照在章越身上。
他却是浑浑噩噩地前往馔堂吃饭。若非舍不得错过那一顿二等饭,章越宁可躺在床上直接昼寝至午后为止。
一路之上,见无数人对着自己言谈,或出言招呼,甚至连以往对经生斋不屑一顾的进士斋的学生也是第一次认识了自己一番。
当自己进入馔堂后,本是喧闹的地方,一下子静了下来,随即众人纷纷带着崇敬地目光言道。
“三郎!”
“三郎来了!”
“见过三郎!”
章越面对着众人的热情,不由满心怀疑地想到,这还没放榜呢?怎地就如此?莫非我又变帅了?但就算是真的,也不至于如此啊!
但见一名进士斋的学生走到自己面前道:“不论此番三郎考得如何,我等都是心服口服。”
又一人道:“三郎,当初你报十一场时,我还怀疑你,如今还望你别往心底去。”
“三郎,多希望当场得知你考得如何。”
阳光透着窗户,斜照章越身上。
沐浴着阳光和赞誉的章越这才恍然大悟,不论如何考得如何,他是县学第一个考完九经十一场的人。
是啊,我总算办到了!不论考得如何,总算办到了件县学里一件从未有人办到的事。
看着众同窗们为自己高兴而不嫉妒样子,这一番可谓比放榜后再相贺更令自己感动。
章越笑着道:“诸位谬赞,我并非逞才也,只是想‘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王介甫知州之言,我愿与诸君共勉,不负韶华,不负所学!”
左右县学学生纷纷道:“原来如此。”
“与章君共勉!不负韶华,不负所学!”
一串串的笑声再次在馔堂里响起。
而数日之后,县学公试放榜!
===第八十八章
看榜===
这几日连出了几日太阳,浦城四周的群山顶上雪融了,城内渐渐也有了几分春日的气象。
南国的冬天就如此,最冷的几日候过去了,天也就日渐暖了。
县学的胡学正正在斋舍里来回踱步。
今日浦城驿舍好生热闹,福建路转运使蔡襄麾下五百多人兵马及随从尽下榻与此。
照例县令,主薄,县尉是要去参见的,并设宴招待,连孙助教也排在接见名单之内,至于他胡学正则不够格,只好在斋舍里。
过了一阵,外头传来脚步声,胡学正凑到窗前一看,喜着将门打开道:“孙助教总算把你盼来了。”
“呵!”孙助教朗声一笑,然后道,“学正怎知道我一定会来?”
胡学正心底骂道,若没有批示,你怎会放在转运使不陪,而来到这里。
胡学正笑道:“眼下放榜在即,没有漕使的一句话,我这心底如何能安呢?”
孙助教道:“州县学校之事,只归州县提举,漕使最多不过检点一二句话罢了!”
胡学正心底再骂到,我就是要你这一二句话啊。
“那不知漕使如何检点?”
孙助教道:“今晚县里为漕使接风,我站在一旁没什么言语,即是漕使问到学校时,我出面答几句。”
“漕使于学校之事只说道,远陶圣世,少齿乡黉,庠序之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我们州县学校既要为朝廷养士,也要为朝廷教才,选拔寒俊,除了才学,也当佐察义行。不过漕使路程很近,怕是不会接见你们学官了。。”
胡学正闻言有些可惜,仍道:“漕使真务实重才。”
“不过本州何录参(录事参军)给我转了今岁十二月五日朝廷新下的令谕,正与明年秋试后年春试有关。你读来。”
胡学正当即读道:“自今间岁贡举,进士、诸科悉解旧额之半。进士增试时务策三条,诸科增试大义十条。另别置明经科,其试法,凡明两经或三经、五经者,以通八,通六为合格,兼问论语、孝经十条,策三条,分八场,出身与进士等。”
胡学正读至这里,忍不住道:“庙堂上传闻是真的,朝廷又设明经科了。”
孙助教道:“确切说来,明经科即是原先的诸科,但如今的诸科,则重在大义。”
胡学正道:“如此说来,朝廷设立明经科的用意,是将原先的诸科从训诂转向章句,而为了堵住悠悠众口,又恢复了以训诂为重的明经科。”
孙助教与胡学正二人相谈的,正是关切到章越,郭林等众多诸科考生的一件大事。
宋朝的诸科与唐朝的明经科一样都是考帖经墨义,也就是死记硬背的功夫,说白了就是只训诂不章句。
但如今朝廷新设明经科,考试内容与唐朝明经科无异。
可是诸科的内容,正式加了十道大义。这大义正是偏向于章句的内容。宋仁宗在诏书里如此写道‘明经之所举,前世而已效,比缘其故,用广于求’。
孙助教,胡学正二人对视一眼,不知此消息是好是坏。
朝廷增设明经科,无论人数多少,等于为了原先学习诸科的学子们多了一个出路。
而朝廷又改了诸科的考法,又为原先诸科的学子们平添了许多难度。
胡学正道:“请教孙助教我应当如何?”
孙助教道:“此番公试,可酌情看大义的题目,以此定上下。”
“此诏一出,国子监也必然重设明经科,虽说如今的太学生多是凭干系而进,但别人吃肉终要给我们州县的寒俊一些汤喝,这也是漕使的意思。”
“我打算以新置明经科的名义,从州里增报两名明经生至国子监去赴试。”
胡学正皱眉道:“国子监会许么?”
孙助教笑道:“别忘了,朝廷传闻蔡漕试要入朝出任翰林学士,难道国子监还会不给咱们福建路这些军州一些颜面么?”
胡学正点了点头了:“那么此番公试……”
“你把卓毅者报来,其余再等李学正定夺。”
等待公试放榜这几日,章越一直于县学内,每日读书习字,有时也往家中食铺帮手。
章记食铺近来的生意一直很好,即便没有酒水这一进项,又是寒冬之时,也有很多百姓来食铺吃饭。
至于章越当初借彭经义的两百贯钱也是早已还清。
一切都很顺利,就是等候着放榜之事,章越之前有听说福建路转运使蔡襄要来,而学正正好卡在这时候放榜,其中是否有什么关联。
这时候瓜田李下,章越也不好去见胡学正,但消息一直有陆续传来。
如这一次朝廷有了令谕,在诸科外,另设明经科。
从这一次解试,省试起诸科加试大义十道。而明经科就是原先的诸科。
故而州学在推荐入国子监学生的考量,既是章句出众,也有训诂突出的。
十几个越斋的学生正在斋舍讨论此事。
听到此郭林则烦忧道:“我的大义向来不好,这些年我大多功夫还是在帖经墨义上,至于章句之学无从旁采,师弟你如何?”
章越道:“此番公试,就算再紧,我也将每场十道大义都写了,不过县学里将大义空着人也不占少数。”
原因很简单,以往大义都类似于拔高题。
你通十道帖经与通十道大义得分无二,而写一道帖经只要两三个字,但写一道大义却要好几百个字。范仲淹变法失败后,大义一度不考,如今才是被人拾起,也难怪无人重视。
见郭林如此,章越安慰道:“朝廷设明经科后,对于我等经生而言出路又多了一条明经,好处还是不小。”
一旁其他同寝的士子也是笑道:“不错,郭林平日在县学里你也拔优,这一次又是报了五经的三十余人之一,你若考得第一,也可被推至州里。”
“按照县学以往的惯例,也可免去三年斋用钱了。”
县学的惯例是公试出类拔萃者,第三等免去一年斋用钱。
第二等是推荐至州里后,可免去三年斋用钱。
第一等则是州里认为合格后,可以荐至国子监赴试,无论是南京还是汴京的国子监,都可以给一笔路费以及安家费。
但只要报至州里,无论能不能进国子监三年斋用钱即可免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6/116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