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宰相第11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9/1161


“这位兄台气质不凡,在下乃浦城县学章越。”
“见过兄台,在下州学杨当峰。”
“当峰,好名字!”
“确实如此,不过章兄的名字倒有些普通了。”
章越……
“这位兄台,在下浦城县学的。”
“恩?浦城县学?”
“正是。”
“我只听闻浦城有个南峰院,今科状元章子平出自此,唯有这等人物方配得上与我结交。”
章越……
“这位兄台……”
“我没功夫与你闲聊,也无暇知道你的名字,我来此即是入了国子监的,至于你是何人,叫什么名字,于我而言都是一样。”
章越转了一圈回来不由感叹,这都是什么学霸啊!
一个个比自家二哥还狂!
正当独自感慨之际,一名学官下来道:“将你们三篇策论都交给我,一会念到尔等名字即上堂来。”
章越等人都将记载着史策的卷子交上了。
不久先师堂里,开始依次叫名字。以三人一波陆续进入先师堂,进去后过了一刻多钟的功夫,即是离开。
从早上等到中午,对于习惯了吃点心的章越而言,此刻有些饿得前胸贴后背了。
郭林将带着的炊饼分给章越与何七吃。
众人嚼了几口,即听到学官喊道:“浦城县学章越,郭林,何必行!”
三人一时手忙脚乱,边收拾边吞咽下炊饼,然后一并走进先师堂。
至此后,但见上首摆着数条长案,分别坐着是州学学正,助教,直讲。坐在正中的必是州学李学正,至于孙助教也有在场。
众人一边过目着三人策论。
一旁自有人道:“若州学举去国子监,当离乡永寓京师,这等背井离乡,辞别家人之苦,你们可受得?不必即刻答我,你们自己好好思量一二。”
片刻后,此人问道:“可想好了?”
三人一并道:“为求学明圣道,不敢辞苦。”
此人点了点头道:“辛苦是一,路途艰辛是二,从建州至汴京,南京皆是千里迢迢,而且道路不宁,时有群盗出没,一不小心即丢了性命。若到了汴京,南京,若考不取国子监,还得再返回建州,不仅白费功夫,还得遭此颠沛流离。”
“此中你们可细想一二,不必着急答我。”
宋朝得治安确实不太行。
朝臣上疏有云,自西鄙西夏用兵以来,物力穷困,人心怨怼,朝廷又不能安抚,以至于群盗蜂起,入州城打劫者,三四州。盗贼以小和大,以至于成巨盗之势。
盗贼连防御森严州城都敢公然打劫,还有什么不敢的,更何况路途上的行人。
有钱有势的人家,请了家丁护卫尚不敢言周全,又何况他们这些手无缚鸡之力的读书人。
难怪章衡拼命练射箭,原来不是锻炼身体,而是路上保命。
从汴京至浦城,此间路程几千里,万一考不中了,还得再返回。
想到这里,章越确有几分担忧。
“你们可愿往?”
“愿往!”章越不约而同地答道。
看来大家的心思都是一般,尽管机会渺茫,但还是得拼一拼。
见三人如此回答,堂上的李学正倒是笑了笑道:“你们别问了,仗剑游学千里,此乃汉唐之士也,如今怎不如古人呢。”
何七神色一动出首言道:“学正所言极是,正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而游学即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生正有此志。”
章越心道,何七表露得如此急迫,当然是可以博考官眼球,但也是有坏处的。若碰了喜规矩的考官,如此反而不妙。
不过眼下倒是没人相责。
李学正点点头道:“说得好。”然后又看向郭林。郭林道:“春秋时先师率弟子西游十四国,行走数千里,尽管疲马凋车,回国后却作了六经,垂照千古。”
章越则道:“李太白,仗剑出国,南穷苍梧,东涉冥海;班定远,一身转侧绝域,万里侯相。李,班二位,皆我辈读书人之楷模。”
李学正皆抚须点头然后道:“不错。”
然后李学正又道:“即便州里不荐你们去国子监,也可荐你们至少州学。你们是回县学?还是去州学?”
此刻倒是一个难题了。
但何七已再度抢先道:“学生早仰慕学正长者风范,若有此机缘,当然愿去州学!”
这么答就是又有好处,也有坏处了。
而章越,郭林则皆答了要回县学。
这里李学正不说话了,下面其他几位学官就史策问了三人几个问题。
最后李学正道:“你们的策论,我等再细细再品一番,你们先下去,明日自有知会。”
三人一并行礼离去,正好用了一刻钟功夫。
===第九十九章
险峰===
建阳。
而这时候州学之内,孙助教正在李学正面前。
李学正将章越的卷子从头到尾看了一遍,然后又拿起三篇史策读了一遍。
孙助教道:“学正还是有顾虑?”
李学正指着另一捆卷子道:“你看这些都是诸县,州学呈上的程文,以经生而论,他们皆是一县之才。”
“但要他们考九经十一场,怕也是远远不如。”
孙助教想了想道:“那么学正难以裁断,可是顾虑的还是三字诗之事。”
李学正点点头道:“要紧还是在此,若他是进士科一切都好说,但他偏偏是经生科。他经义考得再好,但也写不出这样的诗来。”
孙助教道:“一等才为进士,二等才为经生,这章三或是寒门之故,这才去了诸科。”
“当年欧阳公考进士,因家贫无钱买韵书,最后考场上赋卷出韵,而屡屡不第。章三郎或也是无钱买韵书,故当初不得不习诸科,我了解此子心性人品绝非欺世盗名之徒。”
李学正道:“有你这话我就放心了,也是,为国求贤取才,何必计较许多。”
“无论是否有此顾虑,仅以经生论之,章三郎此番公试皆可称本州第一,于情于理我都当荐章三郎前往国子监……但是……”
“但是为何?”孙助教道,“学正可有其他顾虑?”
孙助教也知道,如今请托之风盛行,有才具之人反而不得举荐。
范仲淹主持庆历新政后,任命胡瑗,石介,孙复三名变法大将,改革国子监学风,严明考核监生学业。
自此对于天下各军州举荐上来的学生进行复试。若有名不副实者,立即打发回原乡,不允入太学读书。
自此地方军州恶劣的请托之风方才得以遏制。
但即便如此,也不能完全杜绝请托。每年仍有不少有真才实学,但出身贫寒的子弟,被筛落下来。
“可是知州,通判有……”孙助教揣测,能令李学正如此为难的,只是本州知州,通判派下的压力了。
哪知李学正摇摇头道:“恰恰相反,反而有三人私信于我举这章三。”
“哦?哪三人?”
李学正道:“这三人你最多只猜得一人,其他二人无论如何也想不到。”
孙助教道:“以我揣测必有章伯益一封信。”
李学正笑道:“不错,伯益先生乃本州数一数二的大儒,教出无数学子,朝中也有不少官员曾拜在他门下,他的学生章子平更是今科状元郎!他的面子我怎能不卖!”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9/116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