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宰相第14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40/1161


章越道:“学生以为忠君以孝为本,故而自古三代以来,仁君圣祖莫不以孝治理天下。故而忠臣良将必出于孝子之门,对父母不孝,又何谈为国尽忠,为君王尽命?”
那学生道:“吾孝闻于乡里,昔日……”
章越微微一笑道:“兄台之孝不用多言,我并非言兄不孝,我是说试想有一戏子,演一至孝之子,那么可以说他是天下最孝顺之人么?”
众人闻言皆是笑出了声。这个例子够打脸。
“这……”这学子一时失语,随即言道,“按你这么说,那么我们百姓之孝行孝举都是虚行作伪么?朝廷又何必表彰节义之士么?”
章越早知对方有此一问,于是失笑道:“兄台所言有道理,这也是为何方才判监所言‘明体达用’。”
“正所谓论心不论迹,论迹贫家无孝子;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无完人,论心即是明体,论迹即是达用,以心论迹,这就是明体达用了。”
这一番话说完,一旁胡瑗和国子监众教官不由上下打量起章越。
与章越的众考生们也都是刮目相看,原本以为对方不过是夸夸其谈之徒,怎么……怎么夸夸其谈之本事如此厉害,连众教官都被蒙住了。
那名学子不能再言。
众教官们也是低声言语。
胡瑗上下打量章越了一番道:“好个论心不论迹,论迹贫家无孝子;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无完人,此话出自何典何章?”
章越微微笑道:“回禀安定先生,没有出处,自撰也!”
众人一片哗然。
这时胡瑗伸手一按,众人皆是静下。
胡瑗笑道:“无妨,子贡曾言夫人不可及,但孔子因学于人而后为孔子,我等也未必要句句言称三代。”
“以论迹论心之言语,以诠释明体达用,令人耳目一新。但你说孝不可为体,何为体?”
“这孝又是根本于何处呢?”
旁人都是点了点头。
读书人治经,第一个要学的是孝经,读书人给皇帝献建议常常第一句话就是圣人以孝天下。
科举考试也是以论语,孝经为兼经。
看似低于九经,但实际上九经是选学,但孝经,论语则是必修。
章越道:“学生以为以《礼记》之《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齐家就是孝道,而欲齐家者先修身,故而韩退之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循序渐进。”
众所周知《四书》是由朱熹修订,其实最早提出四书这个概念的是韩愈。他将礼记里的《大学》,《中庸》提出来,与《论语》,《孟子》并列。
但目前主流儒者还是不认同这个观点,还是以《孝经》为本。
这涉及到什么是体了,韩愈之前都认为孝心是体。
人少则慕父母,自呱呱坠地以来,孩童莫有不爱父母的。正有了爱父母,方才爱父母所生之兄弟姐妹,父母之兄弟姐妹,父母之父母,最后推广至同族,同乡,忠君爱国。
故而至南北宋为止,儒家都先学《孝经》。
但孝是人类情感的一种,不能代表全部。
所以朱熹才继韩愈提出了‘正心诚意’为体。
围绕着‘正心诚意’,明朝的理学和心学争了半天。理学认为要‘格物致知’,学习道理,万物教给你的道理,这就是存天理灭人欲,天理就是体。
王阳明格竹子半天,发觉我不认同的道理,哪怕说得再有道理也不是我的道理。
于是儒学分出了心学。
王阳明最后在天泉桥上对他两个徒弟说了这样的话,利根(聪明人)之人多了解自己,钝根(笨人)之人多了解世界。
但无论钝根利根,真正的体一定是包含着天理与人欲的。若世界上只有你一个人,那么天理就是人欲,是没有是非善恶的。
不过讲到这里,章越还是把握了分寸,体到了‘正心诚意’这个境界,虽然不太符合当时主流,但毕竟这是韩愈的主张,你要反对去骂韩愈好了。
若直接把王阳明的概念抛出来,那么……估计就要被当堂赶出去了。
胡瑗道:“我观你有言而未尽之意,不妨继续说。”
章越拱手道:“多谢安定先生,明体即是明心,孝心是一,但人之七情六欲岂可用孝一字概之,譬如天地只有你一人,又何谈一个孝字。”
“故而吾儒者当以正心诚意为本!”
胡瑗反复看向章越温和地问道:“汝叫什么名字?何方人士?”
章越施礼道:“回禀安定先生,学生浦城章越,家中行三。”
“哦?浦城章氏,乃当今状元章子平的同族?”
章越道:“确实如此。”
论辈分咱还是他族叔呢,可惜人家不承认。
胡瑗欣然笑道:“章氏子弟,难怪有名家子弟的风范。不知师事何人?”
章越道:“吾先师村塾郭先生,后又师伯益先生。”
但听章越师从章友直的,众人皆可见胡瑗的笑容淡了淡。
章越心道,不是吧,自己老师与胡瑗有梁子不成?
章越随即心道,也不是没可能,李觏与章友直势同水火。
而李觏与胡瑗交好,同为范仲淹的变法大将,要是为难自己这可如何是好?
但见胡瑗微微笑道:“难怪,难怪。”
说完这句后,胡瑗并没有再问。
章越但觉有些悬。
胡瑗又说了几句即离去后,众人当即于太学堂上考试。
s:这章真的好难,修改了好多次,太晚了,见谅哈。
===第一百一十五章
大学之大义===
太学考试就在厅堂之内。
一共十人,五名进士科,五名诸位经义科如此。
章越拿到卷子一眼扫过去,但见出题范围很广,从九经皆有,包括论语,孝经两经。
但是帖经,墨义上都没有偏题怪题,可知这一次考试不难。
最后三道大义,其中最后一道,正是阐发《大学》一章。
章越吃了一惊,不会如此巧合吧,自己方才提了‘正心诚意’四个字,作为读书人的‘明体’之学。
而如今大义上却正好考了《大学》这一章。
要知道诸科的大义就似汉朝的章句之学,明清的八股之学。
到底什么是章句之学?比如说整本书,好似春秋经一经二十万字,都可以算是章句。
让你阐发正本春秋经,到底圣人讲得是什么意思。
再下来,比如《礼记》的《大学》一章进行阐发,说出你的见解。
再下来比如一句话是什么意思,好比大学第一句。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句话进行阐发。
前面这些都还算是比较正常,但到了明清八股文将章句之学,发挥到登峰造极。
比如考‘子曰’是什么意思?
子曰直译过来就是孔子说,其中哪有什么内涵与深意?考官说不行,就是有!
好比老师问鲁迅先生说了晚安是什么意思?晚字点明了时间,令人联想到天色已黑,象征着当时社会的黑暗。安字代表了老百姓的麻木不仁。
但这难不倒考生,有人用苏轼的话破题‘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
匹夫而为百世师,对应得是‘子’,一言而为天下法,对应得是‘曰’。
这答得很巧妙,但实际上并没有意义。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40/116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