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宰相第2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7/1161


墨义就是把‘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意思解释出来。常科只考帖经与墨义,说白了就是考你背书的功夫!
宋朝诸科有九经﹑五经﹑开元礼﹑三史﹑三礼﹑三传﹑学究﹑明法等等。
章越心想以郭学究言语里的意思,暗示自己靠诸科是再明显不过。而进士科的诗赋策论是要看才学的,且没有统一的标准。
以寒家子弟而论,没有人传扬你的文章,将你引荐给公卿,往进士科走希望太过渺茫。唯独死记硬背的诸科有较大的希望。
郭学究问道:“三礼可乎?”
三礼科就是《礼记》,《周礼》,《仪规》。
章越摇了摇头道:“太少。”
郭学究满是欣慰,他方才其实在‘问志’。章越没有为了偷懒去选学究科,也没有不‘尊经’选三史,开元礼,明法等科,这说明此子可以造就。
郭学究又问道:“三传可乎?”
三传是《春秋左传》、《公羊传》、《穀梁传》。三礼加在一起大约二十万字,但三传仅左传一本就二十万字。
“还是太少!”章越毫不犹豫。
郭学究更是高兴:“五经可乎?”
五经之前他所提毛诗,尚书,礼记,左传,周易五经,孔颍达曾作《五经正义》阐述这五经,然后被确立为官方科举用书,但凡读书人不按照五经正义解释这五经文章,皆被视作歪理邪说。
尽管弊病许多,但五经正义革除儒学多门、章句繁杂之弊,有了个共同标准。
章越明白进士科太过飘渺,没有标准答案,上下是考官说得算。他身为寒家子弟底子薄,要想碰一碰运气实在太难,将来成功的机会也小。但常科倒是可以,这里一份努力一份收获,答对答错一目了然。所以郭学究的意思,是期许章越能选五经科的。
章越想到这里,继续摇头道:“太少。”
郭学究吃了一惊,疑道:“你要选何科?”
章越反问:“师兄要选何科?”
郭学究闻言沉默片刻,这才道:“你师兄他……我教他五岁即读论语,为得是有朝一日能九经科及第。”
随即郭学究又对章越道:“但九经科乃诸科中最难得,你大可不必强求。”
正如郭学究所言,诸科之中最难的要属九经科。
读九经科的考生要读《周易》、《尚书》、《毛诗》、《礼记》、《周礼》、《仪礼》、《春秋左传》、《公羊传》、《穀梁传》九经。
考试内容也是最多,要答帖书一百二十帖,答墨义六十条。
而唐朝仅次于进士科最难的五经科,考试范围也在这九经。
不过唐朝将《礼记》、《左传》列为大经,《毛诗》、《周礼》、《仪礼》为中经,《周易》、《尚书》、《公羊传》、《谷梁传》为小经。
考试时,二大经为必考,再从中经小经中选三经凑成五经即可。
但宋朝的九经科是全部都要考!
郭学究深深地看着章越,言下之意是你真要考九经科吗?
“听闻九经科出身要在诸科之上?”章越问道。
郭学究闻言心道,此子功利心太重,不问愿不愿学,而问是何出身?将来再慢慢纠之吧!
郭学究叹道:“正是如此,九经科出身确实高于诸科。在进士授官里,进士甲科里状元榜眼探花等前五名是一等。”
“而甲科第六人以下及《九经》及第,为第二等。而其余诸科出身则与进士第五甲同出身,须守选。”
章越心底有了计较,进士科分为五等。
进士科甲等前五名是一等出身。
而九经科及第与甲等第六名以后是二等出身。
再下面才是进士科乙等丙等等等。
所谓守选就是不能立即授官,必须三年后以选人的身份至流内铨参选,又要考试一次。其他诸科出身与进士科第五等又是一个待遇。
由此可见,九经科及第有多难,章越更想不到,其貌不扬的郭林居然有此决心。
“莫非你要学九经科?”郭学究问道。
s1:感谢熿裘书友成为本书第三位盟主!
s2:大家要越越选什么科?
===第二十章
桂花茶和鸡蛋===
唐朝有五十少进士,三十老明经的俗语。
这话不是说明经科易考,进士科难考。因为无论是明经科,进士科都不好考。
唐朝进士科一次录用不超过二十人,明经科也不过一百人。
这话的意思是,你超过三十岁若考不上明经科就不要再试了,以后都考不上了,反而你五十岁进士科落榜的话,你还可以来年再试一试。
进士科的诗赋策论主要观考生的才华志向,且阅卷没有一个统一衡量的标准,遇到中意的考官立马就取了,遇到不中意的你写得花团锦簇,妙笔生花也是没用。
至于明经科,除了死记硬背,没有其他第二个窍门。
在考场上将一百二十帖贴书题,六十道墨义题都答对了,朝廷立即给你授官,赐九经及第,待遇等同于进士科甲等。
对于寒门出身的学子而言,真能用五十年光阴来考一个进士科?就算家里肯栽培你,但也栽培不起。
明经科不同,人的记性在三十岁前是最好的,三十岁以后就逐步下降了。所以考明经科都是趁年纪小的时候,一口作气读个十几个年,然后赴贡举,三十岁后若不中就改作其他营生,再也不考。
当然这是唐朝时,到宋朝又有其他变化。
唐朝一科进士考试只录取十几人。
在宋朝一开始进士科取士也很少,基本都是诸科,但近年来进士科录取比例不断增加,最后到了殿试上进士科已占大多数。
为何如此?
还是在于天下太平及庆历兴学。
天下太平,以及印刷术的发展,读书变得更容易,而庆历兴学时,在范仲淹主持下,州县大力设置学校,民间读书人增多。
读书人一多,原本只靠死记硬背的诸科考试,内卷就严重了。故而有才华的人更愿意去进士科。
其实宋朝立国百年,放任兼并,贫富上下的通道已关闭差不多了,诸科算是给寒门子弟留下最后一个渠道。
二哥章旭当年选了进士科,首先他是公认力压一县甚至一州之才,还有陈襄这样的大儒为他延誉。若没有这样的资源,似章越这样寒门出身的读书人大部分是选择诸科。
可是进士科风光,每一榜的状元榜眼探花,那是天下仰望的人物啊。
自己当初看过起点那本连中三元的,叫啥来着?
而九经科,虽说死记硬背特别适合自己的天赋,但总觉得不够风光?
“你想好哪一科了吗?或许你再思量一二,过几日再答复?”郭学究言道。
“九经科!”
听章越这么说,郭学究倒是如释重负地松了口气,章越若要选进士科,他也不会教啊!
郭学究欣然道:“甚好,甚好,九经及第与中进士甲科者一并出身,皆授将作监丞、大理评事,通判各州,除了少些风光,其他无二。”
“既已定志,那就为经士吧。经士除了治九经,并须兼习《孝经》、《论语》。”
《孝经》,《论语》虽不在九经之列,但同样列入九经科的考试范围。
而进士科虽说主要看诗赋策论,但贴经墨义一样考。历史上苏轼礼部试,因《春秋》贴经墨义考了第一,名次被提了一等。
反正九经科先学着,进士科得看有没有机缘了。
章越问道:“先生,九经科考试内容除了九经外,还有《孝经》,《论语》故而一共是十一经。不知先生要我先习哪一经呢?”
眼见章越马上进入角色,郭学究很是欣慰,这学生越来越懂事了。
郭学究笑道:“不急一时,为师书还没有借呢。”
什么叫书还没有借?难不成是借哪本读哪本?章越实在有些无力吐糟。
其实这也是实情,历史上宋真宗为了兴学,赐各郡县学校九经一部。也就是说在很多郡县学校连一套完整的九经都没有。显贵乡贤们,平白不会拿书与寒门子弟来读的。
现在宋仁宗在位也不容易,借书来读是一件需要人情交换的事。
“今明两日你将《孝经》,《论语》再读得纯熟一些。”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7/116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