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宰相第2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9/1161


郭林见章越竟破天荒地第一次接受自己的意见,也是喜出望外:“我就是一说,你能明白就好了。”
“还有一事,师弟……以后每晚可否不尿我床头的土盆了?可否多挪几步?”
章越笑了笑不说话,答案当然是……不行!
两日后就是郭学究教章越读经。
章越不由生出期望来,郭学究会教自己何经呢?
但见这日一大早郭学究到章越屋里道:“这为学与做人一般,事事都要抓住本要,治经也是如此。作诗文以声调为本,而治经当以训诂为本!要训诂,当先背《尔雅》,如此本末不乱!”
《尔雅》?
章越以为郭学究下一步会教自己《书》,《易》等五经之一,没料到教得却是《尔雅》。
《尔雅》是经吗?与《论语》和《孝经》一样,不是又是。
《论语》是孔子所作,《孝经》代表了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那么《尔雅》又非孔子所作,也不在朝廷规定九经范围内,为何郭学究要章越来学呢?
但见郭学究言道:“尔雅非经,却是六籍之户牅,学者之要津。你若有意训诂,则《尔雅》,《说文解字》为必学之道。”
《尔雅》相当于词典,字典。比如绝高为之,京;非人为之,丘。这句话就是出自《尔雅》,也是训诂。
而对经义的训诂。而训诂之学在汉朝时这是儒生可以专研一辈子的学问。
一般的经师教你背诵经义,背诵注释都可以应付经义考试,但好的经义老师会先教你从训诂开始。
但训诂之学高低很厉害。
水平差的只能照搬古人注释,达者就可教古人是如何来注释经义,最厉害则是‘以我为标准’。
也就是古人注释都不对,我才是正确的。
比如汉朝时诗经鲁,齐,家三家作注,后又有毛诗。待东汉大儒郑玄为毛诗作笺后,天下读书人都改学毛诗,以至于另三家失传。
故而诗经只以毛注为正宗,而不似春秋有左传,公羊传,谷梁传三家注释,就此而言郑玄实在是对包括章越在内的读书人作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大好事。
最后郭学究又叮嘱章越,读经只训诂而不章句。
读汉书列传时,可以看到比如班固等名臣下面都有一段记载,言他年少读书时‘不为章句,通训诂而已’。
表面理解训诂解释字意词意,章句则是句意。
但更深入则是两汉时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之争。
古文经学注重训诂,要是追求经籍的原意,孔子有句话是述而不作。
今文经学注重章句,则是从孔子注春秋时,以微言大义令乱臣贼子惧。他们认为春秋经义上每一句话都有表达的内容,内在的意思,他们将内在意思进行阐发,其实就是托古言志。
比如明清科举八股文就是章句之学。
考官从四书五经随便拿出一句话来,比如‘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句话,考生要仿圣人语气立言,将这句话以破题至束股八个段落写一篇文章。而考生写八股文参考的就是以朱子之作《四书章句集注》。
就好比如今写论文,于论语上任何一句话,考生都要写出一篇论文来。
但宋朝经学却不是如此。
重在古文经学的只训诂,不章句。溯本求源回到经义上,追求训诂的功夫。所以九经科只考贴经和墨义,相当于要求背诵和解释经义,不允许对经义有任何阐发。
郭学究叮嘱道:“《尔雅》字数还不如《论语》,你一日背上几个条目即可,你不必操之过急,一步步就实而去。”
“能通训诂一道,将来读九经亦可无师自通。读书一道并无一步登天之说,而在日积月累,水到自然渠成。”
章越算了下,九经加上孝经,论语,尔雅,以及自己背下的孟子,这就是后世所提的十三经了。
五代时蜀主孟昶石刻“十一经”,把“十二经”中的《孝经》和《尔雅》去掉,而代之以《孟子》。
这就是典型今文经学所认为的‘经’。
从唐朝五经,再到宋朝的九经,最后南宋十三经。
章越不知不觉已了解了一遍,经义的发展史。
下面郭学究与章越讲了攻读经学的顺序《易》、《书》、《诗》、《礼》、《春秋》。因为古文经学视孔子为史家,将五经顺序定为从古到今。
但今文经学则不同,将五经顺序定为《诗》、《书》、《礼》、《易》、《春秋》,是一个由浅入深的步骤。
“尔雅可以慢慢读,不明白无妨,日后自会融会贯通的时候,但易经却不可。”
郭学究给了章越一本《尔雅》后,又给了他一本《易经》。章越见此吓了一跳,郭学究居然一次借到了两本书?这未免也太厉害了吧。
郭学究道:“《易》为五经之首,这本易经是我至县学求借来的,学正只肯出借三日,你抄完了我再还回去!这本《尔雅》倒是我的珍藏,若无人借走,你可徐徐读之。”
章越明白过来,才想得昨日午后郭学究失踪了大半日,原来是跋山涉水去了县城一趟。这一往返就是大半日的功夫。读书之难莫过如此。
章越行礼道:“是,先生,学生一定在三天内抄完。”
郭学究道:“也不用太急,你抄经之时,在心底要默读一遍,边抄边读有了这先入为主的功夫,他日诵经方可事半功倍。若到了三日限期,他又实在太匆忙,可让师兄助你抄写。不过最好还是动手自己抄。自家事自家毕,天下之事唯学业一项不可假手于人啊!”
章越再次认真答允。
郭学究点点头,然后离开了茅屋,行至门外后又回头看了一眼屋内。
但见郭林手捧的《易经》,《尔雅》站着与章越讲解自己读此二经的心得,章越坐在椅上专注认真地听着。
这时候郭学究的浑家走了过来。
郭学究忙上前拦住道:“作什么?”
学究浑家道:“喊他们吃饭!”
郭学究忙道:“不着急片刻,没看到他们师兄弟正切磋学问吗?”
“那总是要吃饭!”
“再等片刻!”
说到这里,郭学究与他浑家一并看向了屋里,午后的天是那么热,但师兄弟二人一个教一个听,浑然不觉。
“走吧,别看了。”
郭学究欣然地点点头,边走边对浑家道:“三郎近来长进多了,林儿也是越来越有师兄的样子。若二人都入县学,如此老夫颜面有光矣。”
说到这里,郭学究美滋滋地摇了摇头,踢踏着木屐一摇一晃地:“呵!让跛奴去村里沽酒,今日我多喝一盏!”
“家里哪有钱?”
“先赊着吧!”
“穷措大,休想!”浑家的河东狮吼直入郭学究耳里。
===第二十二章
佣书===
这日。
郭学究告知章越和郭林,苗三娘要有一段时日不来私塾了。
章越,郭林一愣。
郭学究这才说清楚了缘由,原来苗三娘之父是本县富户,家里置办了不少田亩。但是此人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抠。
此人对待家人及下人的待遇都是能省则省,甚至对自己而言也是如此,平日粗茶淡饭,衣服都是一破穿好几年,只娶一房正妻也不娶妾。
苗父于吃穿住用一切都不爱,唯一所爱就是正妻生的两个儿子,宠溺到无法无天了,但对于亲女儿苗三娘,却如外人一般抠门。
本来可以在家请个女先生教女儿读书,苗父却不愿,让她在外抛头露面在郭学究这样的乡塾读书。若不是苗三娘坚持要学,苗父连学也给她停了。
现在苗三娘学了两个月,苗父又觉得苗三娘读书浪费钱,即让她回家去了。苗三娘哭闹了一晚上也没结果,最后连与章越和郭林告别也没个机会。
章越听到这消息倒是很难过,毕竟以后没地方蹭饭了,但转头一看却见郭林的表情果真有几分暗自神伤。
古时也是如此,男女交往比较少,男女间相处了这么久生出情愫来,也是可能的。
至于章越也是难过了一阵,看来以后自己是无处蹭饭了。既是没有这渠道,章越只好专注于自己的学业治经。
《易经》为五经之首。
郭学究也解释不甚明白,但让章越先背。章越也不怪郭学究,易经之难,从古至今治易儒生从来也不敢有人说真正读懂的。
读经没有什么特别的功夫。把每个字每句话都背下,烂熟于胸,等到将来有一天,自会有融会贯通的一日。说得多了自然而然就会说了。
难怪这个时代儒学被称为精英教育不是没有道理的。这就如同生米饭,没有一个好胃是消化不了的,大部分没有耐心的人都折在这半道上,背了一肚子书,却没有每日坚持不懈的苦读,而使之无法融会贯通。
下面的日子,章越继续与师兄切磋,自己但有不明白的,就向郭师兄询问。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9/116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