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宰相第94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49/1161


焦千之讶道:“印书?以往几任管勾也有为之,但最后都是花得力气大收获的钱财少,故而不了了之了,如今也无人再提及此事。”
章越道:“焦直讲,此事你不用担心,只管按我吩咐去办,不过若有什么相识的刻书匠要替我寻好,越快越好。”
焦千之不明章越的意思,但回去告诉了刘监丞。
刘监丞今日吃了章越的训斥也是后怕,如今听了章越的话要寻刻书匠人,二话不说当日便出门去了。
次日章越去上朝与官家禀告如今国子监之事。
官家听说国子监居然窘迫到这个地步,也是担心章越办不好这差事。
但官家不好亲口下旨,比如说三司衙门,你看着朕的面子拨点钱给国子监吧,皇帝不可能说这样的话。如今国用不足,哪个衙门用度宽裕了?拖欠经费那是常事。
官家想了想对章越道:“朕打算冬至日后往国子监观学,卿便好好筹办此事。”
章越一听满满的感动。
官家对自己也是太力挺了吧。
要知道如果哪个地方官员新官上任,如果某个级别的大官能够去这个视察无形表达一等支持和重视的态度。
又何况是皇帝这个级别,当初胡瑗主持太学时,仁宗皇帝便多次去视察太学。
而且官家亲自视察,章越向各部要经费或上下级办一些什么事情也比较容易,否则皇帝到太学一看觉得不高兴了,那可是砸了所有人的饭碗。
章越决定回头将此事与太学的官吏们一说,那肯定了不得的。
官家又对章越道:“太学之事,王安石与朕说过多次,如今谈经者言人人皆殊,何以一道德?故而必须从学校起,化民成俗,如周礼所载三物教万民而宾兴,又如学记所言,能够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学九年而大成。”
“九年之功培育一个人才,朕知足了。”
章越对官家可谓是感动满满,立即拍胸脯道:“陛下如此信臣,臣必鞠躬尽瘁,学记中九年太长,臣三年之内必给陛下一个交待。”
官家欣然道:“朕就知道没有用错人。”
章越从官家这奏事后便去国子监了。
章越刚到刘监丞即迎了上来,当即奉上了几十张拓片,这些都是京师中著名刻匠雕刻的拓片。
刘监丞用了不到一日的功夫寻来,着实了得。
然而章越一一看过后,都觉得不满意。
刘监丞疑惑道:“启禀章待制,这都是京师最有名的刻匠。”
章越道:“不是这些人不好,而是他们不合我的要求。”
刘监丞大惑不解,自己已是费劲心力,但为何还是不能达到章越的要求,这位章待制真是不好伺候啊。
刘监丞不明白的事,章越所要的刻匠并不是一般的刻匠,而是可以刻宋体字的刻匠。
1秒记住网:
===五百七十九章
落实工作===
所谓宋体字并不准确。
宋体字是宋朝发明的,但普遍应用都是在明朝刻版上。
宋代的刻匠刻的都是楷书,越好的刻匠其书法刻法便是越好。
好似章越刻章一般,如今在京师的士大夫手中可谓是一章难求。
但明朝雕版都是统一的宋体字,故而明朝士大夫就很推崇宋刻本,认为明朝流行的宋体字的刻书千篇一律,丢掉了刻书的美感。
对章越而言,问题是一样的,讲究个性就无法讲究效率。
宋体字有一个特点是‘横细竖粗’,为啥呢?因为制作刻版的木头都是竖着劈的。
刻字的‘竖’是顺着木头纹理往下刻的时候比较容易,但往横着刻的时候就比较费功夫。
因此宋体字不追求楷体的美观,最大的讲究刻字的效率,讲究效率的好处是什么?就是可以降低成本。
宋朝一本六七万字的书要两三贯,明朝六七十万字的书要二三两。从书籍一事来看,便知在宋朝普及全民教育,是很困难的。
故而宋朝的寒门,是士族旁支,到了明朝已经有贫民阶层,自称寒门了。
不过,往上几千年大家都是炎黄之后,说是寒门也对。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49/116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