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单骑入荆州开始第16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62/1553


在董卓麾下诸人中,贾诩知晓唯有李儒多谋不在自己之下,更兼其心性狠毒,实在是最危险的人物。
……
二人来到正堂,在一张低矮的案前坐于软塌上,贾诩命人备上觞壶,问道:“中郎突然莅至,令诩不胜惶恐,不知中郎此来,有何见教?”
李儒并不着急把话引入正题。
他只是四下打量着贾诩堂内的陈设,感慨道:“文和也是武威郡士族之家,先祖代代皆居朝中要职,谁想文和本人竟是这般的朴素之风。”
贾诩淡淡道:“先辈荣光,诩未得传承,深愧于祖,故不敢奢靡。”
李儒哈哈大笑,道:“君乃旷世之才,如何却做这般言语?只要贾君肯做,未必不能成就超过先祖之大事,以君之智谋眼界,他日便是位列三公,也并非不可能。”
贾诩摇了摇头,道:“中郎过赞,诩不敢承此盛赞。”
贾诩一向就是这么谦谨,李儒早就习惯,但对方的能耐和才华,李儒还是非常知晓的。
贾诩不敢和李儒正面交涉,但李儒何尝又不忌惮贾诩?
他心中知晓,如果贾诩有朝一日在董卓面前发挥其真才实学,他这个心腹谋主的位置,恐怕就要让位置出来了。
李儒泯了一口水后,放下手中水觞,道:“今日相国与某,商议关于公等与荆州军议和之事,荆州人的条件,旁的倒是还好说,只是有一事难解,相国与某都颇为踌躇,儒犹豫再三无法决断,故特来寻文和解惑。”
贾诩的语气非常的淡定,毫无波澜:“相国与中郎都无法参透之要事,贾某又如何能够谋算的出,中郎怕是问错人了吧。”
虽然贾诩如此推诿,但李儒仿佛没有听见似的。
他只是自顾自的继续道:“敕爵之事,相国是想代天子敕封刘表为镇南将军,荆州牧,成武侯,刘琦和刘磐分别为南阳郡守与长沙郡守。”
贾诩的眉头不为人察觉的轻轻一挑,但又迅速落下。
二虎竞食,好毒的手段。
“只是贾龙索要刘焉三子事,相国颇为不决,若不予以贾龙,恐其非刘焉对手,若予龙,又恐刘焉为其掣肘,日后非贾龙之敌,被其颠覆,这皆非相国所愿。”
说到这,李傕将身子向前探了探,道:“文和乃高名之士,不知可否替相国一决?”
贾诩依旧是道:“此事颇是难办,恐某亦难做出决断。”
李儒露出一副惋惜的神色,道:“是么……那就罢了,不过我知文和前番去了选部,有意想调令郎出凉州,往弘农寻一吏职,只是一直未得其便,其实此事不是很难办的,若是由我举荐,定无不妥。”
===第一百五十五章
毒士的本领===
听了李儒的话,贾诩心下微微跳动。
凉州近些年来变乱越甚,羌民屡反,贼寇日盛,比起往昔更非久居之地,更有宋建在抱罕各地称王……
根据贾诩的猜测,董卓一旦去了长安,关中三辅之地将会越发纷乱,大量的西北士人南迁乃是必然的。
针对这种严峻的形式,贾诩已经顾及不了那么多,他眼下只能保全自己的子嗣家眷,便是武威贾氏的其他分支,他也不能顾及的上。
他现在心中装的,只有他自己和他的妻儿。
在后世,贾诩这种行为价值观或许没有什么,但以这个时代的价值观来看,能够狠心抛弃全族,只顾及自己一脉的人可谓奇葩,实是凤毛麟角。
因为这个宗法社会的主体价值观,就是要求个人为家族倾力奉献。
但是贾诩天性就是这样的人。
若是他也有和其他人一样为家族牺身的精神,他便也称不上是毒士了。
若是能将自己的家眷迁来司隶境内,日后他想南迁携带家眷,倒也是好办了些。
然董相国迁都,自己却还得随他西入雒阳,这可如何是好?
抬头看着李儒那张略显深沉的笑脸,贾诩的心中突然有了一个主意。
或许……此人能够助我成事!
贾诩心下筹谋已定,遂不在有所保留,他对李儒言道:“中郎当真愿意助我儿调至弘农任职?”
李儒笑道:“只要文和想,那此事于我而言,便算不得什么难事,只是相国若要西迁,那弘农之地怕是就变成了关中和关东的缓冲之地,亦非安全之所,令郎来此,怕也是未必能躲避兵连灾难……不如让他去长安如何?“
贾诩心道我现在还整往长安外跑,如何能再将儿子弄进狼窝?
他对李儒之言不置可否,转开话题道:“刘焉三子之事,相国不妨着其长子刘范随贾龙,遣幼子刘璋回绵竹,至于二子刘诞,可依旧随朝伴驾便是了。”
这番话一说出来,饶是李儒,也不由被震惊当场。
好手段,够狠。
进可攻,退可守,游刃有余。
将刘焉三子分于三家势力!
既能钳制刘焉,又偏偏给了他一个幼子在身旁。
这样,在万不得已之时,刘焉也可随时痛下决心,放弃另外两子,壮士断腕,不至于被贾龙颠覆。
毕竟,身边终归是有了个可传宗庙香火之人。
但反过来说,他虽有幼子在伴,可偏偏嫡长子却落在贾龙之手。
这年头,在每个家族中,嫡长子的意义非凡。
在有的家族眼中,一个嫡长子的重要性,甚至要远远的超出其他子女所有人加起来的总和。
大部分的嫡长子,自打从出生开始,就被当成继承家族基业的人物培养的,个中的意义和含金量与普通子嗣完全不同。
将幼子还给刘焉,让其没有后顾之忧,但偏偏又将嫡子放在贾龙手中,让其心忧……
相国手中再握有其一次子为后手。
贾诩简简单单的一计,就注定让贾龙和刘焉在数年之内彼此之间进行不分上下鼎足之战,毫无破解的可能性。
而且李儒有一种感觉。
刘焉最终很有可能会死在贾诩这一计上。
他也是六十多岁的人了,几个儿子就这么被几大势力来回拨弄钓着他,每日提醒吊胆日死也行,他焉能活的长久?
不知为何,一向自认为心狠手辣的李儒,在瞬息间后脊竟有了一丝丝凉意。
他冲着贾诩拱了拱手,道:“文和之言甚是有理,来日某便向相国禀明此事。”
贾诩举起手,道:“中郎若是要禀明此事,且先不妨向相国另献一策,或可成就更大的功业,如何?”
李儒眯起了眼睛,道:“何策?”
贾诩并不着急说出,而是反问道:“依照中郎之见,相国若撤往长安,这司隶之地,当为之如何?”
李儒冷冷一笑,道:“关东郡守和雒阳诸士,暗自相通威胁相国,意图留下雒阳朝廷,不予迁民,却是打错了算盘,以相国心性,岂能受人胁迫?我料,相国西迁除了带尽雒阳太仓之资,河南以西的仓廪野谷,定会派兵一皆烧除,焚田毁地,高垒深沟,令河南伊地界荒无颗粒……让那些不随相国迁民的士族,豪强,平民,皆知何为生不如死耶。”
他这话说的冷冰冰的,毫无悲悯,根本听不出有任何人性的存在。
贾诩长叹口气。
他知道李儒说的是对的。
以董卓的心性,他一定做得出来。
只怕到时候,河南之地,会出现万万千的流民,饿殍遍野,尽食草木牲畜,或许还会人互相食……
贾诩闭起眼睛,作揖道:“中郎,相国若如此行事,则河南之地势必街陌荒芜,残破无所资,万千流民无处可以栖身,他们或奔中原,或奔河东,或奔荆楚南阳,或奔……关中巴蜀。”
李儒眉头一皱,道:“你什么意思?”
“贾诩之意,是恐关东诸侯,会乘着河南尹乱,万千流民奔关中之际,驱兵伙同流民,直冲关内,入侵京兆,成为相国入驻长安的祸胎。”
李儒闻言,眼睛不由微微眯起。
此言,极有道理!
毕竟相国和那些郡守目下虽有意谈判,但实则是水火不容之局。
对方什么事都做得出来。
“那文和的意思是?”
贾诩淡然道:“中郎不妨对相国陈之以弊,请相国派遣牛中郎,张中郎等豪将,率领精骑甲士,常驻于渑池和落宁之地,阻断河南尹奔往弘农和京兆尹的流民,用之以为长安屏障。”
“阻河南奔往弘农和京兆的流民?牛中郎?”
李儒的脸上露出了几分明悟的表情,笑道:“文和在牛中郎麾下任校尉,若是牛中郎常驻于外,文和只怕亦是要随军了吧?”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62/155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