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单骑入荆州开始第18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86/1553


书房中竟是一副暖人心脾的温馨画面。
对刘表而言,今日书房中的景象,此刻,似让他颇有些天伦之乐的感觉。
===第一百七十九章
父子论政===
刘琦这一觉,整整睡了两个多时辰。
当他再次醒来的时候,已是日上三竿,时近正午了。
刘琦揉了揉有些发昏的眼睛,从床榻上坐起来,他整袜穿履,起身来到了刘表的书案前。
刘表此刻依旧埋首于简牍政务之中,听到了声响,方才转头看向刘琦。
“醒了?”
“是。”
刘表微微一笑,用双耳壶为刘琦倒了一羽觞水,道:“口干了吧?坐下润润嗓子。”
刘琦盘腿坐在了刘表的长案之侧,伸手接过了那羽觞水,一边喝一边道:“父亲的政务,怎这么多?”
刘表放下手中的简牍,叹道:“最近这一个月,每日最少也要有十斤的木牍要看……多时,怕是要有数十斤。”
刘琦的眉头微皱:“多是为了安置北方迁来的人户吧?”
刘表长叹口气,苦涩道:“董卓在河南尹烧田地清仓禀,闹的遍地灾民……流迁于南郡的人实在太多了,这当中不只是黔首,还有士人豪强,若是一个处置不好,怕是会酿成激变,为父不得不慎。”
刘琦知道,刘表所说的激变,只是单纯的针对北方来的那些士人而已。
果然,都这种时候了,他还是顾忌着自己在那些士人心中的风评。
可刘琦不想理会眼下这些迁移民众的人员构成,刘表在意那些事,他不在意。
那些矫情的士人爱死不死。
他关注的是,一下子来了这么多人,就业率是否足够。
没有就业率,光有人收不上税,那不扯淡么!
“南郡可能容纳的下这么多流民么?”刘琦问道。
刘表认真地道:“当下倒是还没大事,但若是再过几年,怕是就不行了,需得向江夏郡迁移一部分民才是。”
刘琦摇头道:“若要广纳北地流迁移之人,首要解决的事情,便是土地,南郡和江夏虽繁荣,但毕竟土地有限,且多为豪强所占,迁民无田可耕,往哪迁都是不行的,父亲若想长治久安,还需开拓荆南之土。”
荆州南部四郡,地域极广,又非似中原那般的经济中心,士族郡望不多,最多不过就是那些当地的豪强武装为祸,不过若要对付他们,刘琦早在来南郡之前,就已经积攒了丰富的经验。
若是能有效开发荆南土地,迁民开荒,一则可以增加荆州粮产,二则可安置流民,增加就业收取赋税,三则也能够增加土地空间,使荆州拥有更的人口吞吐力。
但想要在政治战略上纵深荆南,有两个难点。
第一个自然就是张羡。
而第二个……
“荆南多蛮夷,又属边塞,恐士人不往。”刘表叹息言道。
汉朝的士人自视颇高,在他们的眼中,‘人’这个词只能用在士人的身上,其余的黔首齐民,在士人眼中不值一哂。
甚至连被看作‘人’的资格都够不上,让他们去荆南蛮地,只怕他们不肯。
但刘琦还真就是不想让太多的士人去荆南。
天下难得有个相对干净淳朴些的地方,为何要让他们再去糟蹋?
“父亲,北方迁来的士人若是不想南迁,让他们留在南郡便是,毕竟这里是荆州治所,又临近南阳郡龙兴之地,又有南阳学宫,让他们留在这可为父亲所用……”
“至于那些北方黔首和流民,孩儿想向父亲请缨,带他们往荆南开垦屯田,并勘察境内矿产,作为南郡后方……眼下南郡的土地,大多为本土宗族所占,北方大批流民黔首来此,哪有那么多的荒田予以其耕种?不妨迁入荆南蛮地开垦屯田……荆南虽多蛮族,但无主的荒土甚多,我大汉田地制度一向为私有,正所谓耕着有其地,只要这些流民肯开垦荒田,那便划无主之地予耕者,如此既可解决流民的安置问题,又可充实荆州仓禀。”
“你要去荆南屯田只为一吧?”刘表苦笑,道:“张方死了,你因而心念张羡?”
刘琦点头道:“张方的尸身以被孩儿处理,短时应不会为人所觉,但若是迁延日久,只怕会有疏失,孩儿想请令前往荆州,乘着张羡势力未曾扩充到长沙,袁术还在与袁绍对峙之时,助兄长稳固长沙,谋定武陵,充实南境以为己用。”
顿了顿,刘琦又道:“当然,若是能够收拾了张羡那便再好不过,但恐怕很难。”
刘表沉吟半晌,方才道:“那补撰《汉记》和抄录经学书籍之事呢?”
刘琦笑道:“父亲不是说蔡昭姬乃是女流,不可在襄阳学宫与宋仲子同列吗?那不如就在长沙设学宫,并在荆南编撰《汉记》,父亲以为如何?”
“在长沙设立学宫。”刘表只是略作细想,便想明白了个中关键:“张羡身为南阳郡望,又在荆南历任两郡太守,威望甚隆,老夫若在荆南设学宫扬学术,也算是彰显我刘氏名望的手段……”
“父亲英明。”刘表这种一点就透的政治思维,实是令刘琦倍感钦佩。
“不过,吾儿,你有一点漏算了。”刘表捋着须子,笑道:“你适才曾言,以‘耕者有其地’带北境流民去南方屯田开垦,此法虽然可使流民南迁,却吸引不得那些儒门士子,你要在长沙抄录书卷、编《汉记》,没有文人为臂膀,又如何成事?”
“这个……”刘琦皱起了眉。
这倒确实是他疏忽了。
刘表笑道:“为父倒是有一法。”
“愿闻父亲高见。”
“为父想奏疏于长安,请朝中正式下旨予吾荆州编撰《汉记》之责,以天子旨意在荆南立学宫撰《汉记》……若天子旨意一下,则荆楚士人必争相前往,届时吾儿可在当中选取想用之人,随你同往荆南。”
刘琦听了这话,不由愣住了。
谁言吾父座谈客尔?
座谈客怎么了?
座谈之中便能解决问题!又有什么不妥?瞎了那些人的狗眼!
当年朝廷下旨,要刻熹平石经、编纂《东观汉记》时,天下士人无不为之侧目。
以蔡邕,卢植,马日磾,韩说,杨彪等各家今古的经学流派大家纷纷请缨,主动承担重任,一时间惹的儒林之中风起云涌。
这些海内大儒主动要求承担这两项任务,扬名只是其一,最重要的是这些大儒想要在石经和《汉记》上,传下他们所代表流派的印记,以免为旁人所乘。
如熹平石经和《东观汉记》这种被官方认定的传世经作单独被某一古今流派的经学士人编撰,那变等同于宣高天下士人,编撰者的流派和其派的文学范本乃为天下正宗楷模,其余的统统要靠边站。
毕竟这可是被朝廷官方认定的版本……相当于后世的人教版教材。
眼下刘表父子要补录的《汉记》,亦是如此。
别说刘琦是要在荆南补录《汉记》,他就是跑到无人岛上,这些今古流派的士子也都会死命相随。
“父亲高明。”刘琦诚恳的赞道。
刘表笑道:“不是为父高明,实在是当年朝廷下诏立石经,补《汉记》之时,老夫和你师父元节公亦是为之侧目,我等虽为阉宦所迫不得回京,可当时却也直想奔回雒阳,哪怕是丢了性命不要,也想证此旷世之举……唉,那种心情,哪里是常人会理解的。”
刘琦心道:我确实是理解不了你们这帮神经病。
“只是父亲的奏疏,董卓会同意吗?”
刘表的眼睛眯了起来,声音中透着一丝冷意。
“他一定会同意的,董卓废了太学,就是想断了天下士人之进路,我上谏此奏疏,他恐朝中士人以之为柄,要他在长安补录《汉记》,呵呵,到那时候,天下名儒为各家流派立宗,必不畏死,皆纷纷去了长安,岂不是将长安又变成了又一个雒阳?”
刘琦一下子想起上雒之时,那各家士人为了报复董卓,以保存雒阳为借口,拼命上谏的情形了……怕是董卓不想再经历第二次。
“如此,那孩儿就去准备南下之事了,若能了结内患,使荆南富庶,成我襄阳后方的府库仓禀,那就是再好不过。”
刘表沉吟片刻,又道:“不过荆南之地,自来田产量少,你迁民屯田,未必会有大成。”
刘琦笑道:“这个只怕就未必了,以孩儿之见,南地湿热,粮产不高,不过是因为没有合适的稻种,若能有合适的稻种,则荆南田地产量,未必少于南郡。”
===第一百八十章
又见阿姐===
自尧舜伊始至秦汉,中土的经济与人口重心便都是以黄河为中心,中原人在黄河的上下游南北两岸繁衍生息,发展华夏文明,而荆南和交州因为距离中原较远,远离中枢是为边郡,所以不论是经济还是技术,所以生产力一直较为低下。
但这却并不代表南方的可挖掘性不大。
相反的,在刘琦看来,荆南边郡的潜力极为雄厚。
论及气候,荆南是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这种气候的特点就是温和、四季分明,、量充足、降水集中,再加上战祸少,植被没有遭到破坏,自然环境养生条件优越,极有利农作物生长。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要找到能够适合荆南的农作物。
明代中后期,有‘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除了因当时两湖的农耕技术已很先进,且有一个很根本的原因,就是有了优良的双季稻种代替了原本的单季稻种。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86/155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