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单骑入荆州开始第3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5/1553


即使是荆楚很多清流名士,也不清楚刘表为了一到荆州,就要急不可耐的置办官学,纵然是兴官学,是不是也要适当的延缓一下,但局势稳定后再说呢?
唯独刘琦知道这是刘表的梦想,他等不了的。
一个从年轻时期,就敢于参加太学生清议,品评朝中人物,参与上层政争,与清流名士彼此标榜,争作八俊,八顾,八及等等……在这样人的骨子里,必然有着对学术的执着追求和身为愤青的强硬骨气。
刘表的理想在刘琦看来是崇高的,他想将荆州构筑成一个儒学理派的理想之乡,即使北方再乱,荆州一方水土也足矣让天下间所有的清流名士、文人墨客容身,安心做学。
逐鹿天下,纵横南北,匡扶汉室,这些想法刘表或许也有,但却不执着……最让他执着的只有兴学而已!
不论这个想法适不适合目下这个情况,刘琦觉得自己都有义务支持自己的父亲。
毕竟,到了他这把年纪,能够实现梦想的机会已经不多了,或者说已经没有了。
荆州是他这辈子最后的圆梦之地。
就让父亲安心在荆州实现自己的梦想吧,其他的事情,我去做!
用了不到十日的时间,刘表就将荆州未来的大致方略和各级执掌要员都定下了,可谓雷厉风行。
下一步,就是拉一支属于自己的亲信队伍。
刘表开始跟刘琦商量,他想召故乡山阳郡的人才来荆州。
毕竟只依靠荆州士人大多属本土望族,刘家父子需要依赖他们没错,但如果想要掌握完全的主动,那就要适当的逐步引入外来力量。
这外来力量又该从哪来呢?
汉朝并不是一个通讯发达的时代,不可能天南海北的到处认识朋友,对于这个时代的人来讲,最值得信任的,还是同族中人或是本土老乡。
无论古今,老乡这个词都会让人感到无比的亲切。
“吾儿,为父给山阳郡那边置书,聚族中英才至襄阳,共保荆州,至于族外可用之人,为父虽揣摩出了几个,但觉的尚不足够。”
刘琦问道:“不知父亲都召谁来荆州了?”
刘表慢悠悠地道:“族外中人,为父目下想到的有十人,但其中可堪大用者只有两人,一是咱同郡伊氏的俊才伊籍,此人有辩才,雍容有风仪,以礼见世,为父想让此人来襄阳,并卓其入蜀去见刘焉,促成结盟之事。”
刘琦闻言恍然的点了点头。
那位以雍容才辩而著称的伊籍,原来也是自己的同乡,看来他和父亲还是有些交情的,而且刘表对他似是颇为赞许。
不过想想也是,历史上的伊籍曾与诸葛亮,法正,刘巴,李严共同制定《蜀科》,能够参与制定一国律典的人物,必然得是通晓当下时势要务,熟悉民生,通晓政法,且善驭民的实干派。
且据说此人善辩,让他入蜀去说刘焉,确实是不错的人选。
看来刘表真是用心了。
“另一个位是谁?”刘琦随问道。
刘表露出了笑容:“另一人,你亦熟悉,便是汝之表兄张允。”
刘琦的脸瞬时间沉了下去。
张允是刘表的外甥,亦是刘琦的表兄。
这家伙倒是颇有军事才干,就是做人太差劲。
据刘琦分析,历史上的刘表本期望张允能够替自己掌管宗亲之军,用以增加筹码,但张允这墙头草居然拿着他舅舅的赏赐,站队到蔡瑁那一边去了。
这直接导致刘表平衡荆州军事势力的计划流产,蜗居在南郡而无法展足,甚至不得不起用张绣和刘备这样的二级代理用来制衡荆州本土士族。
天底下哪有这么坑的外甥!
不过,历史上虽没有记载蔡瑁和张允最终的结局,但刘琦认为他们并没有得到善终,毕竟针对蔡瑁和张允二人,曹丕曾作出了:“无不烹菹夷灭,为百世戮试。”的评语。
并将他二人与吴匡,张璋,审配,郭图等人并列,针对另外四个人的可悲下场和曹丕对他们的态度,蔡瑁和张允的下场应该好不到哪去。
眼下刘表要将张允召来,刘琦自然是不愿意的。
但刘琦并不可以直接说张允是佞邪之人,毕竟现在的张允还并没有做出什么不堪之事,在没有实质证据下侮辱自己的表兄弟,也容易让刘表对自己产生误会,觉得刘琦没有胸襟气度。
既然如此,那就退而求其次,由自己直接来掌控这个表兄的命运。
“父亲找表兄来荆州甚好,若是宗亲联盟事成,孩儿便替父亲率兵北进,届时身边还真就需要些得力之人……表兄颇有将才,不妨就让他留在孩儿身边,我等兄弟平日里也好有个照应。”
刘表听了刘琦的话,还以为他是想求张允为臂助,非常高兴。
其实刘琦是想把张允放在眼皮子底下看管。
“此事易尔,待贤甥至襄阳后,便卓他归于汝之麾下,助汝一臂之力。”
“多谢父亲。”
刘表说完自己想要招揽的人后,又道:“吾儿,为父遍查宗室子弟,又琢磨了山阳郡旧识,也就琢磨出了十名可用之士,然实在太少,不知汝可认识什么能人可以举荐于为父?”
刘琦闻言笑了。
他在巨野县当任职这几年,其实还真就不少认识人。
===第三十七章
山阳酷吏===
刘表这话,还真就是问到点子上了,刘表就是不问,刘琦也有一些人想要举荐给他。
“父亲,孩儿倒是还真有几个人想要举荐给父亲,有孩儿原先在山阳郡认识的人,也有这荆楚之地的人才,还请父亲给其机会,予以考评。”
刘表奇道:“吾儿举荐之人想来必是英才,如何还要为父考评?”
刘琦叹息道:“只因孩儿举荐的这些人,不全是宗族豪门……也并非全是清流世家。”
“哦……”
刘表听到这,表情冷了冷,兴致显然不是那么高了。
刘表半世清流,与张俭,陈翔等人士大夫互相标榜为八俊,又与田林,张隐等人互标榜为八顾,又有人将其列为八及……总概括,刘表是个把身份,形象,阶级看的极重的人。
其实不仅是刘表,在这个时代出生的士族,他们从小所接受的教育便是这样的,士人阶级的概念在当权者心中根深蒂固,就算是对这种制度有所嗤鼻的人,随着成长与磨砺,最终也会在无情的大形势下也要妥协。
再加上带有极强人为性质的察举制并行,不知埋没了多少真正有才华的人。
但刘琦却不在乎这些。
他只想要真正有能力的人。
“孩儿在巨野县任职之时,曾与当地一豪杰相识,此人乃是巨野人,姓李名典,字曼成,其人胸有韬略,长研军事,尊敬儒雅,重博学之士,年纪虽轻却有长者之风,眼下正随从父李乾在乘氏居住,其家族豢养食客上千,极有才干。”
刘表听了沉默半晌,方才点了点头。
听刘琦之意,这李典虽非望族高门,却也是一地之豪强,他本人的才干姑且不论,但能与其从父聚食客上千,就说明不是简单的人物。
若是连其麾下之众一并收纳,倒也是可扩充自家军势,毕竟千人可不是少数。
“吾儿与那李典相熟?”
刘琦闻言笑了。
这熟悉的程度怕是远远超出你的想象。
其实,李典和其从父李乾,与其说他们是一方豪杰,不如称之为乱民!
这年头,便是豪门望族,也不敢明目张胆的在门下豢养数千食客,整个巨野县的县军都凑不上数千人,他一个当地的小豪强,聚众千人,想干什么?
他又凭什么豢养这数千人?
要知道,养人可不能光数人头,还要数人的嘴,一千个人,那就是一千张需要吃饭的嘴。
一旦喂不饱,就会咬人。
郡县养兵靠赋税,宗族养兵靠垄断生意或是收租,山贼养兵靠劫掠……李典靠什么?
替人除仇,贩走卖私,收保护费等等。
什么豪杰,不过是封建时期的社会团伙!
这要是放在后世,这样的集团不用三天就被打掉清缴了。
但这个时代却不同,地方县府与这样的势力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刘琦在巨野县,与李乾和李典叔侄结交的过程非常简单,也非常容易。
刘琦当时是代县尉,执掌一县军务治安。
李典一方是聚众千人的社会团体地头蛇……
这两伙人想关系不好都难呐!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5/155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