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单骑入荆州开始第3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7/1553


刘表挥了挥手,道:“好……为父累了,且先去歇着,汝向为父推荐的这些人,为父皆用……不过那个满宠当用以何职,为父还要好好思量一下,汝且先想办法召他们前来便是了。”
刘琦闻言不由苦笑。
你想的倒还挺美!别人尚还好说,满宠能不能来,真就得看天意了。
……
次日,刘琦代刘表拟书信,并置办礼品,分别向李典,文聘,满宠三人递召任之书。
而刘表也置书将山阳刘氏的族中俊才召到了荆州。
另有黄祖相助刘表平定江夏郡有功,被引为江夏郡守,替刘表坐镇江夏。
而与黄祖一同协助刘表的江夏苏氏中的苏飞,则被引为江夏都尉。
之所以说是‘引’,而不是‘任’,乃是因为大郡郡守皆需雒阳诏封,刘表可以引荐上奏疏请朝廷任他们郡守与郡都尉之职,但朝廷批不批就不好说了。
包括蔡瑁的南郡都尉亦是如此。
归根结底,都不算是名正言顺。
……
荆州本土,又陆续有向朗,王威,韩玄等人被望族推荐于刘表,刘表再对各人言行品性才华各做考量之后,加以善用。
可在所有的新任荆州官吏中,唯有一个人是刘表亲自走访,请其出山相助的。
这个人可以说是荆州此番人事调动中最耀眼的存在,就是南阳人宋忠。
刘琦明白刘表为何这么看重宋忠。
宋忠乃是当世大儒,与郑玄齐名,有《周易》注十卷,《太玄经》九卷,《法言注》十三卷。
北郑玄,南宋忠,一南一北为当世所知。
刘表若要在荆州大兴官学,非得有这样的大儒坐镇不可。
既然要办学校,总得有个知名的校长或是教授来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吧?
宋忠就是刘表实现梦想的基石,很简单的道理。
而刘琦邀请的几名人才,也终于在一段时间后陆续来到了南郡。
先是章陵校尉文聘接受了刺史调令,从章陵县率领一千七百名县兵赶到了襄阳。
早在宜城除宗贼之前,刘琦就在荆州军户宗卷上得知了文聘的存在。
不过刘琦当时因为身份关系而没有用他。
刘琦接见了文聘。
在与文聘的沟通中,刘琦知晓了此前他也曾饱受南郡宗氏排挤,一直也没有进入到荆州的军事中枢。
当得知刘琦斩杀五十五名宗贼首领之后,文聘当场便表现出了敬佩之意。
文聘是个心有大志的人,刘琦与他相谈甚深,发现盛名之下确无虚士。
文聘心有城府,虽不善言辞,但为人方正,处事沉稳,在性格上是可以托付大事的人。
谈到军事方面,刘琦觉得如果以黄忠做下比较,黄忠就是团烈火,文聘就如静水,他虽然比不了黄忠那般能冲锋陷阵,但论起守御之术,刘琦觉得他比黄忠要强。
随后,刘琦带文聘去见了刘表。
但刘表眼下的大部分注意力都在和宋忠商议兴办官学上,因此对于文聘这样的县级校尉只是草草接见了一下,任命文聘在刘琦麾下做别部司马,便草草了事。
文聘原先是章陵校尉,若调任军司马其实属于降职,但他并不在意。
主要刘琦目下是襄阳校尉,若是平调,文聘岂不是要抢刘琦的位置?
而刘琦若要统领文聘,只能委屈文聘降职而用。
但对文聘来讲,在荆州刺史和公子麾下直接做事,与在下属县城当校尉,完全是两个概念,翌日的发展也不可同日而语。
且刘表未降文聘秩俸,这降下的职务,日后随着刘氏在荆州逐渐稳定,早晚都能替他找回来,在这一点上文聘还是颇有信心的。
随后,刘琦引文聘与黄忠、刘磐等人相见,大家一同切磋军事要务与练兵之法。
在讨论的过程中,文聘阐述了一些自己的练兵心得,其法颇有古之名将之风,如士卒无食,他亦不食,士卒不休息了,他不睡觉,练兵克苦,身先士卒,不讲排场等诸如此类的,深得黄忠赞赏。
而后,刘琦麾下的兵马,就全交付由黄忠和文聘这两名军司马操练。
……
文聘到了襄阳不久,便又有人持路引来了南郡境内,来者便是现居住在乘风的李典。
约一年前,刘琦和李典在山阳巨野相识,二人一个是管理县城治安的总指挥,一个是社会大哥,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复杂关系,彼此间还夹杂着利益纠葛,因此使得二人的友情在这一年时间里变的愈发深厚。
不论古今,成年人深厚的友情大都建立在利益的交汇上。
“伯瑜!”
李典见了刘琦,上前一把攥住刘琦的手,关切道:“当日贤弟悄悄辞去县尉之职,离开巨野,如何也不派人告知为兄?当真是不顾一载相知之情!伯瑜莫非信不过我李典?”
刘琦大笑了一会,方道:“兄长与吾之情,琦如何能够忘却?只是琦来荆楚所办之事凶险,若是告知兄长,恐连累了你,如今大局已定,刘琦特置书请兄长一起来荆楚干些大事,不知兄长可愿相助否?”
===第三十九章
昔日故友===
李典随其从父李乾,能够在乘风招募数千食客,这就说明他身上有着一些不同于常人的优点和魅力。
这其中之一,便是李典为人极讲义气。
而刘琦,碰巧就是值得李典讲义气的人。
不得不说,刘琦这一年来,在李典身上花了不少心思,身为官吏,他对李典的态度与其他同僚完全不同,他是真心想结交李典,为此也付出了很多。
李典是重义之人,虽人在江湖,但行事却谦卑儒雅,与刘琦算脾气相投,这一年多相处下来,两人的关系可谓极其深厚。
刘琦辞官离开巨野县,对李典来说也是个不小的打击。
毕竟这么惯着他的官吏,今后可能不太好找了。
直到刘琦传书至乘风后,李典立刻马不停蹄的赶来与刘琦相会。
李典至后,刘琦在舍内置酒,为李典接风洗尘。
二人一边饮酒,一边诉说近日之事。
听说了刘琦在荆州的经历,李典不由责怪刘琦处置这般危险的事不找他来。
“伯瑜,不是为兄埋怨,你我当初在巨野,虽身份有别,但汝从不以官职压我,更是倾心折结与我相交,某早视汝为挚友,可汝到荆州做此凶险之事,如何却不招呼我?难道李某还会怕事不成?”
刘琦摇了摇头,道:“兄长误会我了,来荆州是我一人的主意,贤兄是重义之人,若是我来荆楚,必将相随,我岂能陷贤兄与我一同入险恶之地,故而在事定之后,方才告知,还请海涵。”
李典心下不悦,但也知道刘琦是一片好心,又不轻不重的说了两句后,便转移开话题:“伯瑜如今,在荆州所任何职?”
刘琦笑了笑,道:“现为襄阳校尉。”
李典点了点头,刘表乃是荆州刺史,刘琦身为其长子,他被封为襄阳校尉,为刘表统管治所兵马,正在情理之中。
“伯瑜与刘使君,平定了南郡和江夏两郡,坐拥三十一县二十万户,下辖人丁百万,正是大展拳脚之时,若能再安定荆南四郡,收以为臂助,则君父子二人久后必成大汉南境之主,可谓国之柱子石。”
刘琦闻言,心下暗叹李典会说话。
这些古人说话就是含蓄……还国之柱石?
这年头的镇外牧守,被称为柱石的哪个不是祸害?说的自己都不好意思了。
“正因眼下乃吾父子奋起之时,故请曼成兄来荆州,与琦共谋大事。”
李典爽朗笑道:“凭你我之交情,你当了襄阳校尉,就算是不找我,我还要自来找你呢!”
说罢,李典举起桌案上的青铜酒爵,冲着刘琦道:“典在此为伯瑜相贺!”
“多谢曼成兄!”刘琦亦是举起酒爵。
二人饮罢,却见李典将酒爵向着桌案上一放,道:“实不相瞒,我与叔父聚拢数千食客屯于乘风,一则为保家业,二则也是看着世道纷乱,有心投奔明主干一番大事,只是一直未得良机,如今贤弟既已成了大事,我自当返回乘风,说服叔父,引麾下食客来襄阳相投,随伯瑜建功立业。”
“曼成兄放心,刘琦必不相负。”
李典又喝了一口酒,问道:“伯瑜,使君下一步,可是要荡平荆南?”
刘琦道:“我本意也是扫灭桂阳张羡,荡平荆南,全取四郡以巩固后方,但后与严君商议,眼下有襄阳宗族之长张方在手,张羡也未必敢动,不妨先以恩威抚慰,令荆州自定,然后我出师北上,替汉室办一件大事,彰显声名!”
“北上?”李典诧异道:“伯瑜要做何大事?”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7/155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