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单骑入荆州开始第39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95/1553


南阳郡这只大肥羊已经有了牛辅和张济在前线替他薅羊毛,那不妨在寻找一些别的小肥羊。
最终,董卓将目标锁定在了天水、安定、武都、陇西这些西捶边郡上。
按道理来说,韩遂和其好友马腾,目下主要的势力发展是在金城郡,相比于天水,陇西等郡,还要更加的靠近西域,董卓想要往天水,陇西等地发展,跟韩遂目下的势力范围所在并不冲突。
但问题是,董卓在发展势力的时候,韩遂和马腾其实也是在发展的。
他们也并不想仅仅只是局限在边塞之地,他们收拢各地羌叛的原因,也无外乎将自己的影响力拓展到凉州东面。
可如此一来,他们的战略意图和董卓目下的战略意图就有所冲撞了。
双方的兵马这段时间在略阳道、白石山、襄武附近发生了不少的冲突,战乱规模不断扩大,最终引得韩遂和马腾亲自领兵东向南下,前来凉州东部驻扎。
韩遂这老对手动了,董卓自然不能再多清闲,毕竟此獠的厉害,他心中还是非常清楚的。
于是,董卓召集包括李傕,郭汜,樊稠,李蒙,王方等重要军部,开始西向,他久违的从郿坞离开,亲自出征,前往凉州去与韩,马二贼谈判。
谈不拢,就打!
现在的董卓势力早已不比当年,对他而言,若是韩遂这贼子肯降服自然最好,若是他不肯降服,则陇西之地,便是他的埋骨之所!
董卓一动,正所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整个长安城的诸军势力,便都在发生着变化。
因为董卓一动,西凉军各部,包括以吕布为首的军部,就都开始向西移动,一旦发生大战,西凉军就将发动全面进攻,对韩遂和马腾发动毁灭性的打击。
狮子搏兔,亦用全力!更何况在董卓的心中,韩遂这个贼子的分量可远远的不是兔子,至少也算是一只狐狸。
董卓用了全力,那就代表着长安目下的守备就会稀松。
果不其然,王允写给刘宠的书信中明确说明,眼下西凉军和并州军的主要将军都随董卓西向移动,吕布、李傕、郭汜等主要将领皆不在长安,长安城只有一支并州军偏师镇守。
刘宠得知这个消息之后,很是开心,当下便见他找来了黄忠和荀攸,向他们二人陈述了王允所言之事。
“如今长安城中,王允,士孙瑞等人愿意里应外合,迎接我等进入长安,此乃千载难逢之机,咱们不能错过,我意兵发长安护驾,迎圣驾入荆州,二位以为如何?”
荀攸皱着眉头,思虑了片刻,道:“事是好事,然此事看着好似没什么凶险,当中一旦有事,恐陷入万劫不复之地,需知董卓麾下的兵马极多,且皆为大汉最精锐的雄师,天下无人可敌,我等一旦身陷长安,恐有覆灭之险。”
刘宠不满道:“公达未免太过小心,如此行事,岂不错失良机!”
黄忠在一旁道:“请问陈王,负责镇守长安的将领是何人?”
陈王不以为意地道:“好像是一个什么并州军的偏军主将,叫什么张辽的,无名之辈,不足挂齿。”
(
===第三百九十七章
抢长安===
也不怪刘宠此刻自信心空前的暴涨,董卓的兵马大部分都开始向西迁移,只是留下了当初南北军当中的并州军一系,以及他们的主将,张辽。
当初收编雒阳军时,按照宗法时代的地域特性,董卓将雒阳军中的将官,按照出生原籍进行分配编制。
其中,张辽本人曾为并州刺史丁原麾下的从事,后来进京,又得何进委任去往河北募兵,后董卓入京后,张辽以及其所部又归董卓所有。
并州从事就职位而言,可以算是丁原的左膀右臂了,而后来何进又单独委任张辽募兵,足见当时的张辽在并州一系当中的威望还是有的,这样的人对于董卓而言是必须要拉拢的对象,但董卓麾下的各部军将大多是凉州人,其中还有徐荣是幽州人,故而他左思右想,便将张辽以及其统属的兵将迁归吕布管制。
同样都是并州豪杰,老乡管老乡,两眼泪汪汪。
董卓以吕布和张辽同乡的关系,用来来收拢张辽。
但对张辽而言,由于他在董卓入京时属于中央何进的直系,所以他在吕布的帐下与旁人还不一样,属于是相对独立的存在。
其实即使在历史上,张辽在吕布军中的独立状态,这个形式一直维持到吕布身死。
但由于张辽昔日举郡吏后,一直在并州协助丁原平外,入京后干的也去河北是募兵的差事,再加上这个时代的消息相对闭塞,不是每州每郡的有能力人物都会被外州郡人所熟知的——故而刘宠对于张辽这个名字,目下还只是限于‘无名之辈’的概念之中。
黄忠听了刘宠的话后,并没有将他的话当成一回事。
这个天下,能人实在是太多了,哪能仅以名气判断?
他转头看向荀攸道:“公达先生昔日曾在雒阳蛰伏数载,亦曾在何大将军治下为郎,请问张辽这人,先生可曾听过?”
荀攸听了这话,不免有些尴尬。
说实话,张辽这名字,他还真就是没有听说过。
倒也不是荀攸孤陋寡闻,昔日雒阳以及其周边有百万人口,更兼身为大汉朝一百多个郡的都城,每日的流动人口亦以十余万计,你让荀攸到哪里挨个认识去。
天下权贵士子云集于雒阳,荀攸关注他们还关注不过来,哪有可能特意去留意某个并州武夫?
听了黄忠问话,却见荀攸长叹口气,无奈地摇了摇头。
刘宠见状顿时乐了,嘿然道:“看吧,看吧?孤说什么来着?那张辽本就是个无名之辈,二位又何足惧哉?”
黄忠终归还是摇了摇头。
“若说无名之辈,黄某人、典君、文仲业、太史子义、魏文长、张继先,在入刘荆州和少郎君麾下之时,皆算无名之辈,但如今,不也皆小有所成?大王不可轻敌。”
刘宠没有耐心了:“二位若是这般执拗,那便不要与我同行,你二人且在后方策应,以为后军便是。”
黄忠还想劝刘宠,却见荀攸不着痕迹的拉了一下他的袖子,似做提醒。
然后便见荀攸道:“如此最好,大王驱兵先行前往长安,我二人率领五千本部兵马合后,大王若能直入王城,勤王救驾成千古之功,我二人也算是有策应之功,若是大王事有不济,我二人也可审时度势,从旁策应救援大王。”
刘宠闻言,无奈地摇了摇头,甩着手指头点他二人道:“似这般胆小,恐一辈子也不能成就功业,还当的什么将,从的什么军?待长安破时,半分功劳也落不到汝二人身上!”
荀攸认真道:“我等只想勤王救驾,不虑其他,大王不必计较我等功劳。”
事情就这样定了下来。
待两人出了刘宠的王帐,黄忠看向荀攸的目光变的有些不满了起来。
“先生适才为何拦某?某劝谏陈王,乃是为将者之本分,进攻长安,非同小可,岂能这般随意?”
荀攸摇了摇头,道:“这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
“最好的结果?”黄忠不明所以地道:“为何这般说?”
荀攸认真地看着黄忠,低声道:“汉升,陈王召你来他军中,是为了何事?”
黄忠下意识地回道:“陈王军中,缺少能够主持大局的镇军大纛。”
荀攸道:“不错,陈王缺猛士良将,故而从刘府君那里将你借来,极尽拉拢,想要将你收为左膀右臂,可你看看,如今的陈王为了急于进兵,甚至连让你率兵跟于其后之事也答应了,甚至不再让你在其中军相辅……足见他此刻已经是急功近利,被冲昏了头脑,我们说什么怕是他都听不进去的。”
黄忠认真地琢磨了一会,觉得荀攸此言甚是有理。
荀攸又道:“咱们在后方协助陈王,也算是进可攻退可守,既能保全自身,又能在万一之时救陈王于危难,到也不错。”
黄忠长叹口气,摇头道:“如何会变成这般样子?”
荀攸道:“这也是无奈之事,非汉升与我所能掌控……我稍后写书信一封陈述此地详情,劳烦汉升连夜派人送往汉中交于府君,至于后事如何,便要看府君若何筹谋策划了。”
……
长安城中。
张辽今年二十三岁,正是年轻气盛之时。
年级轻轻而骤得高位,会使很多人失去理智目空一切,志得意满,成为骄傲的人。
但张辽很明显在这一方面并没有犯下这个错误。
张辽眼下的状态,就表面上来看比正常二十多岁的人要沉稳的多,也干练的多。
身为并州人,张辽与普通的粗狂并州军人并不相同,他虽然身材魁梧,皮肤黝黑,却留着下至颚下数寸的长须,打理的整整齐齐,且干干净净,看着竟颇有几分儒雅之气。
但他的眼眸中的光芒却很是犀利,面容刚毅,与他那整齐的胡须颇不相称,但这股气质和他内敛的锋芒却在他的身上完美的融合到了一起。
张辽的坐下,一名斥候正在认认真真的向张辽汇报刘宠一行大军的情报。
张辽麾下的几名司马和军侯听了那斥候的汇报之后,皆面有忧虑之色。
张辽却并不慌张,而是仔细的向那斥候询问情况:“刘宠来军,有多少兵将?”
“回校尉,依属下观之,当有不下五万之众。”
这一番话说完,张辽麾下的诸人皆有些慌了。
“张校尉,长安城中,目下不过四千兵勇,不足对方十分之一,纵然是城池坚固,怕是也难以久持啊。”
“校尉,还请速速作书,请相国派兵驰援!”
“校尉,兹事体大,不可不慎防之!”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95/155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