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袭1988第222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224/4779


比如,屋内设备有进口日立空调、科勒洁具、对讲机等。小区里设有24小时巡逻、录像监控等。
这些配套放在今天来看,一点都不稀奇。但在二十多年前,很多人却是第一次听到。
毕竟当时大家对房屋的概念还停留在拎马桶、亭子间,哪怕能住进煤卫独用的两室户公房,就算很不错了。
然而,王林看了外销房后,却连连摇头,表示并不中意。
外商房面积大,户型一般都在150到200平方米,价格当然昂贵,两年前就要卖10万人民币一套,现在的价格又涨了不少,有些精装修的外销房,要卖到10万美元一套。
再贵王林也买得起,问题是房子的性价比真的不高。
以户型为例,为了达到国际化标准,很多外销房都由欧洲或香江的设计师捉刀设计。
然而,因为生活习惯的不同,申城人最看重的朝向问题,在外销房的户型中却往往不被重视。
厨房卫生间朝南、卧室朝北的房型颇为常见,甚至还有三角卧室、无窗房间等极其别扭的设计。
一些外销房的楼道里设有直筒式垃圾通道。设计初衷是居民不用下楼,在楼梯转角处就能把垃圾倒入集中的垃圾通道中。
但在王林看来,这种设计堪称埋雷,因为时间长了,中式的厨余垃圾难免有异味,到了夏天简直不要太酸爽!
而且小区不设围墙,再加上面积普遍偏大、得房率低,房型又不好,几乎没有一处是让王林满意的。
王林果断的放弃了购买外销商的念头。
这个年代的商品房,除了外销房,就是房管中心推出的商品房。
和外销商相比,国内的商品房,走的是另一个极端,房子面积小,简单装修,老式家具。
这种房子,怎么用来金屋藏娇?
还不如住自己公司的集资房!
看来,只能找花园洋房。
在90年代以前,申城的房屋买卖很不活跃,一方面是政策不宽松,另一方面是群众买房的积极性不高,因为手里没钱。
1988年下半年,申城选定黄浦区作为出售旧公房的试点区,结果只有20户购买了租住的旧公房。
很多职工想买房子,但买不起。
于是才有了1991年推出的公积金。
但申城的房地产市场的高速大发展,得等到1992年南方谈话以后。
王林有些口渴,车上的水喝完了。
他看到路边有一个卖豆浆的小摊,便喊忠叔停了车,问道:“忠叔,下车喝杯豆浆吧?”
忠叔摇头道:“王总,我不渴。”
王林便下了车,来到卖豆浆的摊位前。
摊贩卖的是冰豆浆,在这个季节喝虽然有些凉,但口味很独特。
王林买了一杯冰豆浆喝,付了两毛钱。
这时,一只可爱的小狗撒着欢快的脚步跑了过来。
这是一只活泼的小狗,它长着雪白雪白的毛,只有额头上是淡褐色的,它有又尖又长的嘴巴,锋利的牙齿和爪子,又红又湿的鼻子,三角形的耳朵,明亮的大眼睛,就像一位白雪公主,美丽极了。
后面跟着一个穿长裙的美女,她一边跑一边喊:“欢欢!欢欢!”
那小狗回过头,朝着美女摇尾巴。
美女走过来,蹲下身抱起小狗:“欢欢,你不可以乱跑!妈妈要追不上你了。”
“哈哈哈!”卖豆浆的摊贩,忍不住大笑起来。
美女指着摊贩道:“你笑什么?”
摊贩是个四十多岁的中年男人,他拿起一块毛巾抹着摊位,笑道:“哪有人叫狗喊娘的?人能生出狗来吗?”
美女生气的跺脚:“你污辱人!我要告你诽谤!”
摊贩见王林站在旁边,连忙喊他作证:“同志,你也听到了吧?是她自己说的,说她是这狗的妈妈!我可没污辱她。”
王林一边吃着豆浆,一边笑道:“嗯,我听到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224/477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