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袭1988第231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317/4779


我国品牌家纺的崛起,要到两千年以后。在这个阶段,随着家纺行业消费与竞争的不断升级,家纺行业从起步阶段向发展阶段过渡的时期,即市场的最大变化是已进入高速发展中的结构性调整周期。
家纺产业是一个大有潜力的新兴行业,是一个拥有几千亿规模的巨大消费市场。
王林是这么分析的,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我国加入WTO,国际市场对我国家用纺织品的需求肯定会增加。我国家用纺织品行业面临国内、国际双重良好的发展机遇。因此,王林认为,我国家用纺织品行业在未来拥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市场容量,家纺行业将成为我国纺织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
要开发国内的家纺市场,就必须先对家纺的历史有一个概括的了解。
人类最早是以狩猎手段来获取皮毛,并采集野生的葛麻和野蚕丝等作为纤维原料,用手工搓、绩、编、结以及缝纫连缀成衣。
原始社会的人们最初不用工具或者利用简单的工具如骨针、纺轮、骨锥对纤维或其他材料进行粗糙的加工,以满足人们最基本的需要。
经过漫长的岁月,到距今4000年到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的中晚期,随着农牧业的发展,人们开始人工培育纤维原料,并发明和利用一些纺织工具进行织造,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在数千年的纺织发展史中,我国统治阶级的服饰始终以高档的丝绸或提花织物为主,张骞出使西域路径的“丝绸之路”上,出土了许多著名的汉代东汉锦,有万事如意锦、延年益寿大宜子孙锦、登高明望四海狮鹤锦、韩仁绣锦等。当时不仅有丝织大提花织物,而且有大提花毛织物。
王林如果要进军家纺这一行业,还将面临一个更重要的挑战。
那就是最重要的原材料,也就是棉花。
离开原料来谈行业的发展,那就是纸上谈兵。
原料的制肘,才是一个行业兴衰的关键。
如果原材料被国外卡脖子,那国人在这个行业做得越高,摔得也将越惨。
在王林重生之时,国内无数的优秀企业,已经被国外制裁和鞭挞得体无完肤。
棉花这玩意,并非我国的土特产,而是从天竺和阿拉伯等地区传过来的。尽管我国最终会成为世界上最主要的棉花和棉纺织品生产国之一,而且今天仍然是棉花产业的中心,但棉花并不是我国的本地作物。事实上,汉字中的“棉”一词是从梵语和其他天竺语言中借来的。公元前200年左右,我国人民已经知道了棉花。
我国是第一大棉花生产国,年产量约占世界总量的34%。天竺国位居第二,米国位居第三。
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棉花种植区域集中在黄河、长江流域,新省植棉面积还很少,但二十年以后,我国新省的棉花产量,将占全国总播种面积的76%。
从供给端来看,在王林重生之时,也就是2020年左右,我国棉花供给维持在每年约600万吨的水平,我国的棉花消费量稳定在800万吨/年的水平,因此我国在棉花消费上实际上每年都有约200万吨的缺口。
随着制造业的转移,种植中心也随之转移。1860年,米国几乎垄断了棉花出口,而21世纪的时候,全世界只有14%的棉花是在北美种植的。我国和天竺居于前列,每年生产3400万包棉花和2600万包棉花,而米国仅有1700万包。自1920年以来,全球产量增加了7倍,棉花种植对许多国家,特别是亚洲和西非国家的经济变得极为重要。
在米国销售的所有服装中,大约98%是在国外生产的。仅我国就为米国提供了40%的服装。我国的工厂拥有世界上近一半的纱锭和织机,消耗世界原棉产量的43%!
从这些数据,我们不难看出,棉花对纺织产业的重要程度。
历史上发生过多次影响世界格局的棉花大战。
比如说,米国的南北朝之战。米国的南北朝战争就是起源于日渐工业化的北方和依赖棉花与奴隶的南方之间的冲突。
70年前,米国也曾经和我国发生过一场棉花大战,我国打出了一套组合拳,最终美棉完败,退出我国市场。
这件事情说起来篇幅就很长了,在兴趣的同志可以自行搜索。
棉花是国家战略物资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自喻。
王林想做家纺,就离不开棉花这个最重要的原料。
目前来说,国内的棉花产量,足够国内的生产。
但如果王林的爱秀家纺,真的做起来了,而且把外贸做得很大的时候,那棉花的消耗肯定会增加。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王林在做一件事情时,一定会先考虑到全盘因素。
他在生产卫生巾时,就已经开始做原材料工厂,一是为了降低生产成本,二是为了不被外国人卡脖子。
王林大力发展的竹纤维产业,也是为了纺织产业的大布局。
家纺产品中,可以大量使用到竹棉混合织物。
竹纤维和棉花可以进行混织,可以有效的减少对棉花的依赖。
有了竹纤维,还得有棉花。
国内适合种植棉花的地区很多,像冀东、冀中、冀南、鲁西南、鲁西北、鲁北、苏北、豫东、豫北、皖北、晋南、陕省关中东部地区,还有长江流域棉区。
申城、江浙等地,也属于棉区。
周霞对王林也算是很熟悉了。
她知道王林做一件事业,一定会先谋定而后动。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317/477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