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袭1988第256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562/4779


他带着李文娟出来旅游,身边当然要有一个保镖。
忠叔到了东京后,先和幸子取得了联系,把酒店房间安排妥当。
幸子给王林安排了一辆车和一个司机。
忠叔带着司机过来接王林的机。
李文娟笑道:“忠叔,你好啊!”
“王总,李小姐。”忠叔恭敬的道,“车子准备好了。幸子小姐因为临时有事,未能前来迎接,叫我向王总说一声抱歉。”
王林笑道:“她已经帮我们安排好了一切,谢谢她了。我们走吧。”
司机是个中年人,言语不多,会说一些简单的汉语。
王林他们来到幸子家在银座的酒店。
幸子对待王林这个朋友真的是没话说,给他安排了一个大套间,套间里有两个单独的房间,有会客厅,每个房间都有单独的阳台。
忠叔的房间就安排在王林他们对面,他只要打开房门,就能随时留意到王林房间的动向。
王林和李文娟入住酒店,把行李放好。
“姐夫,这房间真好。”李文娟放下行李就跑到王林房间来了。
“好在哪里?我看也一般般。”
“好在我们住在一起啊!”李文娟甜甜一笑,她还以为会和王林分开住两个不同的房间,没想到两个人住在一起,她别提多开心了。
王林完全不能理解她的这种感受。
他走到阳台上。
外面就是繁华的商业中心银座。
九十年代初是东洋发展的巅峰时期,但也从此停滞不前。西方老牌发达国家大抵如此,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都会停滞,甚至会倒退。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制度的约束?还是工业文明本身就达到了极限?这个社会问题太大,就不是王林所能讨论的了。
银座曾经是东洋财富的象征。在房地产泡沫破灭之前,银座是东洋上流社会购物的标识。一件最普通的衣服,往往要花去一位普通职员一个月的工资。而东洋普通职员的工资,在当时的世界都算得上高工资。
谷籣
而1990年,正是东洋最后的疯狂。
东洋在1980年进入到经济的黄金期,也称为泡沫时代或繁荣时代,是一个经济高度成长的时代。疯狂消费的东洋人都觉得自己发财了,坚信明天会更美好,会更有钱。但到了1990年底,一切戛然而止。
在1990年,10000日元大约为300元人民币。这一年,我国职工月平均工资178元,而东洋职工月平均工资1万元,这里是换算成人民币后的数字。为了方便理解,下面没有特别说明,都是以人民币计算。
整个社会在繁荣时期,一切的行为都在想办法迎合和刺激消费。针对不断攀比和消费的年轻人们,商家们不断的鼓励他们尽情享受当下的生活,人为的把每一个节日都硬生生的过成了情人节,或者约会的日子。不管是传统的七夕节,还是外来的圣诞节等,都是消费的高光时刻,除此之外,还有各种百货公司推出的会员日,购物日,各种活动等等。
在纽约第五大道的名牌店里,挤满了从东洋去海淘的人。东洋人当年消费了全球70%的奢侈品。甚至有法国等国家的百货公司,对于持有东洋护照的游客实行限购。
东洋人追逐好吃好玩到了歇斯底里的地步,有的商家甚至会把金箔包在食物外表,一个原本100多元普通的巧克力,被卖到5000元,还供不应求。
每一个节日都成了狂欢的好时机,每一个节日情侣都需要给对方准备礼物。当时一个普通职员,月工资在1万人民币左右。如果是结婚,购买百万级以上的婚纱或礼服,飞到澳洲或者巴厘岛、斐济等旅游胜地度蜜月,一个婚礼花费30万到50万甚至更多,都很正常。全球各地度假胜地的沙滩上,躺满了各种黄皮肤黑头发的东洋人。连斐济在酒店当服务生的黑人,都学会了说日语。
在电视或者各种杂志上,宣扬物质至上,各种五花八门的服饰、包包、化妆品等,对普通人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女高中生都学着大人们,开始想办法弄钱买名牌包包。这个趋势越来越大众化和年轻化。三宅一生等后世还在流行的品牌,就在那个时间诞生的。在酒吧里,挤满了各种老板和年轻的职员,而法国路易十三等各种洋酒,就成了他们的最爱。如果顾客点清酒,连服务员都懒得搭理你。
深夜的东京马路上,全是喝得醉醺醺的男人和女人,出租车成了最热门的生意,不打表,漫天要价成了常态。有的人为了打车,挥舞着几百美金,站在路边拦车。很多老板为了彰显有钱,在到了目的地后,经常一沓一沓的给小费,有时银行的封条都还没拆开。据东洋媒体报道,有一次一个老板,本来只需要支付100多元的车费,结果给了两万多的消费。这可是在1990年,平均房价3万多。
整个社会都洋溢着极度鼓励和崇拜物质的气氛。俗话说,饱暖思**。年轻人想着法子来赚钱,包括身体。在东洋繁荣时代,出现了一种新的赚钱方式,也就是****,人群包括家庭主妇、女大学生、女中学生。甚至开始出现还没长大的少女。
在她们看来,出卖身体不是丢人的,但是不拥有一款新的手包,在同学和朋友圈里,就失去了最后尊严的底线。女生们聚在一起,最热门的话题就是“别人家的男朋友送的礼物”,包括一扎一扎现金,流行的进口新款奔驰或宝马汽车,各种H等字母开头的手袋。
在当时的东洋,你想要泡妞,物质是最大的先决条件。买房没?是东京市区还是远郊的?买车没?是国产车还是欧美进口的豪车?约会是去东京最西化的六本木,还是去二世谷滑雪场?如果这些都没有,那绝对没戏。80年代和90年代的东洋房价节节攀升,东京一个城市的地价可以买下整个米国。但如果是要结婚,买房买车就成了刚性的必需。
东京的房价因此而暴涨!
即使这样,花钱可能也买不到。因为人多房少,怎么办呢?抽签啊,抽到谁就是谁,东洋电视台,简称日视,在一次东京的房产抽签现场,拍摄下了一个多次抽签的年轻人而不遂愿,现场崩溃的场景。上千万观众看到了这个等着新房结婚的年轻人,因过度伤心崩溃而倒地抽搐的样子。就像是一只弱鸡,被房价这支无形的利箭射穿了胸膛。这是无数一房难求的东洋本年轻人的真实写照。
没有钱的年轻人,只能买东京周边县城或者远郊的房子,在东京圈域茨城县,房价只是首都市区的三分之一,但是每天上班单边时间就需要4个小时。买不起房或者住的比较远,那就买车吧,一般一台车4到6万,于是汽车销售量暴增。
当时东洋股市和楼市如日中天,股市比2007年时的我国股市还火,市盈率到了100倍,一些东洋和世界的经济学家纷纷说,传统经济理论对东洋不适用,东洋正在创造新的经济规律。东洋房地产更是不可一世,一个东京市的地价就可以买一个半米国。东洋商人在全世界可牛了,到哪儿都像阔佬逛菜市场,想买什么就买什么。于是,东洋人买了米国金融帝国的象征——洛克菲勒大厦,买了米国电影的象征——哥伦比亚电影公司,买了加国的森林,澳洲的铁矿,买了香江最贵的房子,东洋女人买了70%法国生产的LV手袋,东洋本男人成群结队飞去泰国打高尔夫!
是不是觉得一切都是这么熟悉?
这一切,是不是像极了二十年以后的我们?
格林斯潘说:“泡沫是很难确定的,除非它破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562/477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