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太师第22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23/1019


徐本大谈特谈:“在江南,漕运力工每日的工钱是三十文、两广是二十文、山东、河北又是三十文,西北的话要更便宜些,十五文钱左右。
那咱们就按照因地制宜的政策来,去年工部兴修江南水网,征调了民工两万人,前后持续六十八天,按每日三十文的工钱就是六十万文、即白银六百两,六十八天,四万零八百两。
河南段修黄河大堤,前后一百三十六天,用了四万七千人,河南工钱一日二十文,总花费十二万七千八百四十两。
......
废徭役容易,但全国一年多花在这上面的钱,将高达一百六十八万两现白银!老夫不清楚通政使对这个数字有没有概念,但老夫可以这么和通政使说,如果工部每年都要多加一百六十八万两预算的话,那么工部明年的预算将会达到六百万两之巨!
我大明一年岁入都没有六百万两的现白银,很大一部分要用粮食和宝钞进行折抵,那么请问通政使,如果工部的预算高的这种地步,那么,明年宝源局是不是又要铸币、宝钞提举司是不是又要印钞?”
“自然不是。”
“那这笔如此巨大的亏空,从哪里来补?”
徐本冲着陈云甫伸出手:“只要通政使有本事解决工钱的问题,工部第一个支持废徭!”
这是将陈云甫的军了!
(我的曾祖母于昨日不幸去世,享年九十四岁,老人家已是高寿,只是终究没能撑到过年,引为一大遗憾。)
===第一百一十八章
虚心认错===
东阁殿内,徐本当堂伸手问陈云甫要钱,可是好生将了后者一军。
但陈云富并未因此而对徐本有任何看法,反而心里生了一股子好感。
这是位实干派!
虽然说张口钱、闭口钱显得很俗,但持国和当家没区别,过日子嘛,柴米油盐酱醋茶都要围绕钱。
一个好男儿要养家糊口,一个好皇帝更要养活全天下人。
既然说要废徭役,那么就要给工人工钱,徐本身为工部尚书,问你陈云甫要工钱没毛病吧。
谁让废徭役是你提出来的。
徐本,初为嘉兴知县,因其治下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洪武十三年被朱元璋赏拔,擢其为广东布政使,洪武十六年,广东布政使司将布政使职权分设为左右布政使,徐本改任左布政使,依旧是一把手。
洪武十七年,因郭桓案调入京,出任工部试尚书,十八年,正职。
这算是地方官员中火箭提拔的代表人物,而其履历中最光彩的自然是做嘉兴知县的时候。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这是个能官是个干吏。
被这样的人将军,陈云甫又哪里会去生气,高兴都来不及呢。
“徐部堂提及了废除徭役制度后的工钱亏空,这一点上,下官想请徐部堂放心,钱,不会少工部的。”
陈云甫正襟危坐,据实而言。
“宝源局不会加铸铜钱、宝钞提举司也不会加印宝钞,国朝自己就能给工部填上。”
“是吗,老夫恭聆通政使高见。”
“国朝取一百六十八万两给付百姓,百姓就多了一百六十八万两可供支出的余钱,这一百六十八万两在百姓手里,算不算是藏富于民?”
“算。”
“百姓用钱无非吃和穿两样,这两样取于商贾或者国营,取于商贾则有商税,用于国营则为国库收入,这笔钱终究要回流国库的。”
“商税还能百分百全收吗?国营没有成本吗?”
徐本反驳道:“就比如说一个甘肃的百姓做工,一年为朝廷服徭一百天,取工钱一千五百文,这是不是国库的开支?”
“是。”
“那么这个百姓在甘肃拿着这一千五百文买盐,因为均物价,所以朝廷每卖出去一斤盐要亏损九文,这个百姓拿钱买了五十斤盐,朝廷是不是额外多亏损了四百五十文。”
“是。”
“一来一往,一翻一正,就在这一个百姓身上,朝廷一年就多花出去二两银子!”
徐本正色厉声:“老夫知道通政使的意思,朝廷卖盐均物价的目的还是藏富于民,这些钱滚来滚去,早晚都会回到国库,这一点不假。
可那是需要时间的,不是一蹴而就的,国库什么时候有钱?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23/101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