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太师第28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88/1019


鞭响声止,仪礼司官唱词。
“晋王诣拜。”
因为朱樉已经被抬走,所以这诣拜的流程自然要落在晋王朱棡身上。
朱棡虽然没干过这诣拜的事,但那么多年看也看懂了,故而两步迈出,行匍匐跪拜大礼。
“三子棡,兹遇履端之节谨率诸弟,钦诣父皇阶下称贺,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随着朱棡话音落下,一众亲王纷纷拜倒,口呼万岁万岁万万岁。
乐班止住音乐,仪礼司官复唱:“起。”
一众亲王起身,乐班转调奏《朝天子之曲》。
仪礼司官再唱:“晋王诣拜。”
朱棡赞礼复跪,
流程如此往复走了八遍,行罢了八拜八叩首大礼之后,亲王的流程算是走完了,后面便是轮到公侯驸马伯等人。
繁冗的礼节结束之后,陈云甫也是磕的晕头转向,可现在也没功夫去休息,别说休息了,就连喝水上茅房的时间也没有,仪礼司官已经唱词:“诸王、诸藩王......赴文华殿诣拜皇太子殿下!”
所有人齐刷刷向朱元璋四鞠躬、一叩首、呼万岁后起身,跟在仪礼司官的后面转赴文华殿。
流程基本一样,只不过到朱标这行的是四拜礼。
少了《太清之曲》、《感皇恩之曲》、《朝天子之曲》和《诸国来朝之曲》,不过却多了一段长生队之舞。
如朱棡等一众亲王向朱标行四鞠躬、一叩首之礼,诣词为“臣三弟棡,兹遇履端之节谨率诸弟,钦诣大兄太子阶下称贺,太子殿下千岁千岁千千岁。”
等到词曲转《贺盛朝之曲》后,众人齐诣:“三阳开泰、万物咸新,敬惟皇太子殿下茂膺景福,千岁千岁千千岁。”
这些个礼法一万字都写不完,浅尝辄止到此拉倒。
陈云甫不想说礼法的繁琐,这里只说朱标的地位。
号称中国王朝史中地位最稳之太子岂是一句空话。
这正旦新年、冬至郊天两大礼日,亲王公侯并百官都要向朱标行四拜礼的规矩是朱元璋要求礼部加上的。
为什么,就是时时刻刻在提醒所有人,要把朱标当君王看待。
后世就朱标的地位还有些争论,包括小道疯传朱标被朱元璋诘责惧而投河,甚至被朱元璋抡板凳抛砸、强迫朱标为成穆孙贵妃服丧等消息。
这里是秉持对历史负责的态度有必要阐述清楚。
所谓朱标惊惧投河、被朱元璋抡板凳抛砸的故事出自《名山藏卷三十五--懿文太子传》,缘由呢是朱标的老师宋濂之孙宋慎牵连进了胡惟庸案,朱元璋要诛宋濂满门,朱标为宋濂求情,被朱元璋喝斥“等你做了皇帝再去怜悯宋濂吧”,于是朱标惊惧惶恐遂而投河,被宫人救出来的时候奄奄一息,朱元璋于心不忍,宽赦了宋濂。
后来朱标又向朱元璋说尧舜之君方有尧舜之臣,更是气的朱元璋抡板凳抛砸朱标。
而同样在这本《名山藏卷五十九--宋濂传》中,宋濂案的记载却是宋濂卷入胡惟庸案后,朱元璋要诛宋濂满门,马皇后出面替宋濂求情,于是朱元璋宽赦了宋濂。
这里只字未提朱标的事。
因此前后矛盾。
研究史料,不能只凭一本,那便在看看其他的。
《胜朝彤史拾遗记卷一》、《明史纪事本末卷十三》也记载了宋濂案,内容中同样没有提及朱标,只说是马皇后出面求的情。
这三本史献可以称之为民史。
史献分为两种,一种叫官史,也就是官方出面修订,一种便是民史,朝廷官员或者民间文人自己编修。
如果说以上三本民间史献不足为考,那再说说官史。
《明太宗实录卷一二九》、《明孝宗实录卷一百九》中亦提及宋濂案,这里的原文说的却是朱元璋念及宋濂为太子师,随决定予以宽宥,改诛夷为流放。
不仅没有了朱标甚至连马皇后都没提。
两本官史、两本民史都不去信,反而去信自相矛盾的《名山藏》,那就不是辩证历史而是抬杠了。
至于朱元璋强迫朱标为成穆孙贵妃服孝一事更是断章取义,哗众取丑。
典故出自《明太祖实录卷九四》,原文说的是礼部尚书牛谅说“按照周礼的话,皇太子及诸王子无须为庶母(即成穆孙贵妃)服孝。”
宋濂则有不同意见,他提出为母养老送终是圣王仁政,岂能因其为庶母便忌讳呢,这是陋俗,何况周礼本身关于丧礼的节文早在周朝衰落的时候便散失了,你说的据周礼一言本就无从可考。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88/101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