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世祖第100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08/1682


说着,呈上了军报。
朱谊汐眯着眼睛,拿起了军报,看了许久,呢喃道:“北京,北京——”
===第三十五章海权与陆权===
“令群臣召开廷议吧——”朱谊汐大手一挥,气势徒然升高。
北京一入手,关内就成了定局,如此一来攘外必先安内就完成了一半。
发展经济,促进生产,然后再集中全力攻伐辽东,这是接下来的他心中的治国方案。
而在这个关键的转折点,最需要的就是一统人心。
于是,一场廷议,在华盖殿举行。
南京的皇宫有三大殿,分为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其中奉天殿尤为重要,既对应着北京的太和殿,凡是举行大典,朝贺等重要会议的场合。
而廷议,则有区别于御前会议。
这是具有明朝特色的会议。
因为参与廷议的,基本上是内阁和六部公卿,以及督察院等大臣,属于一场文官之间的内部会议。
而皇帝一般都不参与,只是坐在后面看戏,等到最后了结果:批准,或不批准。
这如果是在清朝,则绝不可能。
一开始朱谊汐也不喜欢,只觉得是这是对于皇权的挑战,很容易失去掌控。
这与清初的议政王大臣会议相差不离。
但等他回味过来,则深深明白了其中的余韵。
因为皇帝不参与其中,超然独立,自然可以旁观者清,感受那场权力的争夺。
同样,如果皇帝讨厌内阁,自然就会让六部寻觅机会为难,让其失去颜面而辞职,这样反而不脏手。
而且,这也不会让内阁独揽大权,能够进行一番制衡。
当然,这也是朱谊汐的猜测,更有可能是制衡居多。
恐怕最直接的原因,则是因为嘉靖、万历两位经常龟缩皇宫,懒政,让群臣不得不自己讨论。
当然有利就有弊,弊端更可怕,一旦群臣达成一致,就会架空皇帝。
比如,立国本等大事。
而自绍武皇帝登基以来,这还是第一次廷议。
只见,内阁三人坐在主位,两侧坐着六部公卿,九卿、六科给事中、监察御史、五军都督府等文武,约莫三十来人。
而令有一宦官,则坐在一旁,记录着廷议内容,准备给皇帝阅览。
“今日廷议之事,只为一件,北京光复,朝廷这几日人心浮动,皆议论北还之事,陛下命我等廷议出个结果来。”
赵舒摇了摇头,开口说道。
主持这样的大型会议,他着实有些不自在。
皇帝大权独揽惯了,突兀的放权反而让他们不适应。
“自然是还都北京——”
兵部尚书吕大器昂首道:“北京乃大明两百年之国都,遏守北方之要地,若国都在南,则怕是用兵不便,难以抵挡建奴。”
“北方的外患未除,岂能安享太平?”
“也正是因为外患,北京不宜为都,边境不过数百里,一旦突破后果不堪设想。”
这时,督察院左都御史林公世则坦然道:“况且,朝廷钱粮在南方,一应的周转可是大费功夫。”
“而且北方残破,养活不了京师,必须从南方运转,如此一来岂不是徒增损耗?”
“北方残破不假,但若不定都与北京,其何时能复苏?”
吕大器直言道:“再者说,北京乃人心所在,岂能疏忽?”
“可设其为留都!”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08/168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