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世祖第103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33/1682


对于制度的改变,这是最动荡人心的,也是让人激荡的,因为这改变的是千万人的命运,以及大明中兴后的几百年体制。
“陛下,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张慎言感觉皇帝太激进了,不得不开口道:“招兵容易,军官如何来?”
“以往军户制,军官世袭,军队自然每况日下。”
朱谊汐双手抄后,显得胸有成竹,气势非凡:
“一滩死水的卫所,昔日的考究袭职成了摆设,我可不取用之。”
说着,他双目明亮地看着三人,道:“既然有文进士,何不来个武进士?”
===第四十八章君权的孤独===
众所周知,自宋以来重文轻武,对于武举的极度轻视,到了明朝军队以世袭为主,武举只是补充而已。
真正开始兴盛的时期,反而是清朝。
这也是有现实原因,一个是穷文富武,如果强调武举,那便宜的只有那些富家子弟,起不了调节作用。
二来,则是封建时代,度过开国初年后,必然会偃武修文,招一群武官进来,也很难安排。
不过,将来一定会废除军户制,那么军官的培养则是重中之重了。
所以,皇帝随口一提后,就不再赘言。
目前的时机并不成熟。
又过了两天无聊的日子。
直至南京下起了小雪,这座庞大城池,彷佛穿上一层白纱,又彷佛涂上一层白腻,显得妖娆而又不失礼貌。
此时,来自于南方各省的粮草也陆续送抵南京。
说来好玩,明朝建立时,朱元章认为皇帝四海为家,天下为公,又总结宋朝内藏库私敛的教训,所以只设内库。
所以明朝太子结婚,藩王就藩等支用户部的钱,还真的是名正言顺,还不能说个不是。
而内库,又分为十库,分别由户部和工部、兵部支用管理,这三个部门也是用钱大户。
而更着名的太仓库,则明初永乐迁都北京之后,即在北京、通州之地修建存储粮食的仓廒,总称”太仓“。
太仓的主要作用储存给京营、边军支用钱粮,也正因为如此,明廷经常寅吃卯粮,调用太仓,以至于明年军粮不足。
说来搞笑,而由于太仓管理有序,内库也渐渐被废黜,几乎所有的钱粮被太仓保管,所以太仓就成了国库的代名词。
至于皇帝的内帑,则是由金花银(即交通不便地区用粮食折现的白银)和钞关组成,每年入账一两百万两白银,所以这也是为何运河逃税的人屡禁不止。
实在是钱入了皇帝的手。
皇帝虽然放过了市舶司,但各地的钞关却没落下,这是规矩。
而为了扩大内帑,曾经的蜀王、楚王等藩田,全部没收,成为了皇庄。
他也不是没想把市舶司纳入内帑,实在是那些宦官们贪得无厌,文人之中好歹有几个不贪的,而宦官全部都贪。
弄权是好手,弄钱更是无所不用其极,贪皇帝的钱更是理直气壮,后来万历皇帝之所以遗诏废黜矿税监,实在是其太贪得无厌了。
即矿监、税监(即多设路卡、税卡),依附其集团生存的更是达到了十万之巨。
横征暴敛都是算夸奖了,包税,包矿,敲诈勒索,甚至是盗墓也干,完全演变成了暴敛集团。
当然,更关键是,其让皇帝背负骂名,上缴的钱反而越来越少,从万历二十年至三十三年,仅得银三百万两,而当时区区一地税监,家产就过了百万。
这种低下限的敛财手段,朱谊汐分外不耻。
今年的夏秋两税,太仓收入颇丰,而皇帝的内帑也收获不小。
“川省皇庄粮八十万石,银三十五万两……”
“湖广有粮三十万石,银四十五万两……”
多亏李自成和张献忠的福,各地藩王的财产几乎全被皇帝收入囊中,那些广泛的私田,更是成皇庄,源源不断的贡献金银。
“八大钞关约莫五十七万两……”
“太少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33/168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