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世祖第110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02/1682


不过,对于军队的离去,南京的百姓倒是喜闻乐见。
无他,随着天下日趋太平,南京的人口也在不断的增多,而军属大院占据的一大片土地,一旦离去足以缓解南京城的困境。
对于朝廷来说,出售这些宅院,完全可以大赚一笔,从而填补北迁的劳损。
只是对于狗子来说,他不断的奔跑着,来到大院附近的大店铺。
密密麻麻,琳琅满目的零食,是他怎么也割舍不得的遗憾。
“又要搬家了……”
===第十六章正式北迁===
一场规模宏大的祭祀后,也就意味着南京短暂充任几年国都的时光,再次结束。
据内阁估计,包括京营、六部九卿,五军都督府等官吏、家属,合计约莫十五万人,都将迁移至北京。
六部九卿衙门倒是陆陆续续走得挺快,最后今剩下六部尚书,以及内阁、参谋司等寥寥百余官吏陪同在皇帝身边。
“陛下,据姜留守统计,北京城丁口百姓这些时日陆续回流,已至四十三万,迎纳咱们这些人,绰绰有余。”
阎崇信开口说道,脸上浮现一丝不舍,江南烟雨,柔情似水,这种钱粮不缺的日子,怕是很难再碰上了。
“漕粮呢?太仓中储备多少粮食?”
皇帝对于人口问题倒是不在意,崇祯末年流失了大量百姓,加上瘟疫横行,这点容量轻而易举。
只要粮食足够,就能支撑再多的人口。
“海运奔波半载,北京城外的太仓,已储备近九百万石粮食。”
“而南京城外,今年夏粮还剩下八百万石左右,年底前足已运至北京了。”
运河经过明朝两百多年运转,已经体系完全,漕船万艘,漕军更是以十万计,几乎半年间就能运转四五百万石的漕粮。
运河附近设有临清、徐州、通州等大量屯仓,蚂蚁搬家,接力运载,可谓是汇集了古人极大的聪明才智。
如今更是添加了海运,两个月就能一个来回,运力凭空增添了一倍,若非需要周转人员物资,南方的这些粮食早就运完了。
“那些军械司旗下的工厂,可搬迁顺利?”
皇帝对突然对首辅赵舒问道。
无他,根据之前的分工,首辅负责户部和工部,他的话语权最大。
“禀陛下,军械司工厂倒是搬迁的顺利,如被褥、木料等,倒是无虞,唯独铠甲、火炮等,却需要水力,而北方的水利,不及南方甚多……”
明军的后勤对于这个时代的清军来说,可以算是碾压,得益于皇帝的管理,其细分下很是碎片化,标准化。
军械司旗下也因此建立了一系列的工厂,如被褥厂,皮靴厂,钢铁厂,火炮厂,火枪厂,火药厂,手弹厂,铠甲厂等等。
每个工厂,都有厂长负责,参谋司统筹规划,户部拨款,军法司监督,工部施行,可谓是步骤分明。
而五军都督府,则真正意义上成了挂职部门,大佬的荣养院,与督察院一般无二。
名义上的最高统帅部,但却无实权。
所以这些军工厂搬迁起来,倒是颇为麻烦,早在五月份就开始动迁。
“水利怕甚。”
朱谊汐随口道:“海河、桑干河不也能将就着用吗?偌大的北直隶,总有合适地界,总能选到的。”
北方对于军工厂来说,利大于弊。
且不说山西的煤矿举世瞩目,就说河北遵化铁治,更是产量巨大,邢、磁、徐等地的铁矿也产量不小。
煤铁形影不离,缺一不可。
而辽东,乃至于东北地区的矿场更是丰富,还有许多的金银矿,更是生财的要道。
所以把军工厂放在北方,更为有利。
“陛下,海运规模日渐庞大,其漕船近千艘,皆为大船,朝廷直管甚是麻烦,应当由漕运总督统筹协调才是。”
赵舒谈起了海运之事,也是侃侃而谈,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作为首辅,赵舒自当以兴复大明为己任,眼界开阔,对于皇帝也十分配合,可谓是君臣相得也。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02/168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