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世祖第126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67/1682


对于这种医学知识,还得靠这群太医来实验。
朱谊汐对此很看重。
郑和下西洋之所以只是看看,就是因为这些地方哪怕拿下了,也不长久,光是个疟疾,就能把明军消灭干净。
===第十二章绥远省===
有感于最近灾病连连,朱皇帝由己身推移到了天下,再转移到了己身,思虑了几天,翻来覆去的睡不着。
终于,他得出重要结论:
“这天下,不能没有我。”
而保皇帝的核心在于,就得能好好活着。
所以,医术的进步就显得极其重要了,直接关乎皇帝的生死。
“我何不编撰一本医书,如此不就可以包揽名医,再青史流芳?”
拍了大腿,朱谊汐立马就决定,以朝廷的名义来编撰一本医典。
文治武功,编书可是文治最好的体现,永乐大典,四库全书,都是在这种情况下诞生的。
即,将一切常见疾病,以及瘟疫等病毒处方、方法,编类成册,剔除那些猴脑人黄等巫术成份,确定真实有效的,从而彻底让中医正规化。
例如,用药量化,标准化。
不再用一勺,一爪等不可量化的词,而用确切的量词,具体到几两几钱,不会再模糊不清。
中医讲究因人而异,所以药方会分为男女老少四种,每种又有各种类型。
甚至,跨越了重要一步:取消文言,实用白话。
再应用句读来断句,足以让这本医书大规模流传。
朱谊汐作为后世人,深刻的明白中医的先进,其实并不是看那些顶尖的大夫,而是全天下那普通的乡间大夫。
毕竟顶尖大夫太少,距离普通人则太远,无法接触的医术都是镜花水月。
只要让这群普通的乡间大夫们看得懂,水平得到提升,哪怕是僵化的按书抓药,也比他们那种家传秘方来的强。
定下基调,负责人自然是太医院,再号召天下名医入京,提高天下医术水平。
对外宣称,则是为了天下百姓而编书,取其精华,去除糟粕。
“就名为《绍武医书》”
皇帝对着太医院吩咐道:“太医院之下设编撰处,号召天下名医赴京编书。”
跨步,他又来到了内阁,两片嘴唇一张一合,就让内阁上下鸡飞狗跳:
“着令,各省增设灾荒疫事巡察处,各省巡按御史兼任其职,而巡抚则总担其责,统筹应急救荒之事。”
“一应事生,巡抚可便宜行事,调配一切物资,救济灾民,而不是等到请示朝廷之后再行事,到时候黄花菜都凉了。”
内阁三人组一阵茫然,旋即意识到,皇帝这是针对灾荒瘟疫而做的应对措施。
作为权力的中心,内阁的屁股天然就偏向于中央和皇帝,脑子里立马就呈现出利弊。
利处很明显,能够有效的遏制灾民的出现,从而维持社会稳定,使得地方长治久安。
毕竟几千年来,地方上一直以邻为壑,只要灾民不来自己这,一颗粮食也不会往外调,甚至会故意引导灾民去邻县。
不是自己乡人,救济根本就不存在,所以一遇到灾荒,必然会派钦差大臣,不然各地物资根本就用不了。
弊端,则是地方权力的增扩,不利于中央集权。
而在天下安危和权力之间,内阁选择了权力。
“陛下,可在各省设赈济局,由布政使统筹指挥即可,巡抚大可不必亲自兼任。”
“布政使掌握地方藩库,可就近行事。”
阎崇信立马提出来妥协方案,得到了内阁的认同。
“不妥!”朱谊汐思量片刻,立马否决了这项提议:“布政使权力不够,不足以第一时间安抚灾民。”
“再者说,两名布政使,左右掣肘,很难担负重任。”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67/168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