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世祖第153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538/1682


海面只是略有薄冰,显然开动并不困难,曹玺一愣。
“你们终于来了。”
驻守辽河口的大将松了口气,然后招呼所有人卸货。
原来所有的物资,都堆积在了城堡中。
“蜂窝煤十万块,棉衣棉鞋三万套,酒五千坛……”
游击将军拿着清单,一遍让人细数着,一边感叹:“东西也忒多了,看来多准备几只队伍很有必要的……”
“那是,接下来几天还有船会到,你们得快点。”
不过,看到大量的酒水时,他就忍不住吞了吐唾沫,口渴难耐。
可惜,一旁的军法官一丝不苟地盯着物资,后续到辽阳还得对账,他可不敢瞎搞。
很快五百辆雪橇装载着满满当当,并且登记造册,细目一看,却不及物资的三成。
曹玺看着黑漆漆的蜂窝煤,忍不住地眼皮跳了跳。
在这冻死人的辽东,蜂窝煤是最好的燃料,比木柴强多了。
辽东开采的煤矿较少,或者说满清没有用煤的习惯,所以还需要从北京运煤过来,但只要过了年化冻,煤炭就能大规模开采了。
可惜,这不是他们这群俘虏们能想的。
待蚂蚁搬家似的将大量物资运输北上,沈阳的物资也渐渐充沛起来,也有余力支援战场前线的开原、铁岭。
实际上,在火炕被普及后,只要柴火足够,很难有冻死人的,唯独就是消耗量太大,需要经常去野外砍柴。
但开原这样的前线城堡,哪里有兵力和时间去弄柴火?只能靠着沈阳输送煤炭救急。
十万块蜂窝煤,酒水,棉衣等,沈阳一块也留不住,得全部北送。
陈永福缩在房间中,地龙烧得火热,他脱掉一件外衣,看着窗外持续不断地雪花,忍不住叹道:
“辽东的雪与北京又不同,大片大片的落下,还不干燥,湿气极重……”
“能坚持就不错了。”
李继武自顾自地喝起酒来,吧唧嘴:“对了,朝廷要咱们干嘛来着?”
“组织民屯点。”
一旁的吴三桂说道:“这次还到达不少的种子,说是朝廷特地为辽东准备的。”
“没错,叫做玉米。”
(
===第四十一章绍武六年===
绍武五年转瞬即逝,在一阵规模庞大的朝会之中,时间来到了绍武六年。
相较于前明诸帝,绍武皇帝尤其大方,一应的赏赐令人欢喜异常。
京营正月一律双饷,当作过年钱。
而对于文武百官,则按照品级的不同,以鱼获、盐、糖、羊不等赏赐下去,哪怕是最低位的书吏,也领了一匹棉布,几斤肉回家过瘾。
作为驸马都尉,周显待遇自然超乎寻常。
在明一代,凡尚大长公主、长公主、公主者皆加此号,位在侯爵下、伯爵上。
作为崇祯皇帝的女婿,长平公主的丈夫,周显无论是统战价值,还是本身地位,都是不低的,所以他也在宗人府辅佐瑞王,担任左宗正一职。
实际上,永乐自身不正,他不放心,宗室掌管宗人府,所以在礼部侵权下,宗人府的职责一再萎缩,管辖的事都移交给礼部办理,宗人府名存实亡。
不过绍武皇帝则不同,一应的宗室事宜,基本上都交由宗人府安排,但决定权却在礼部。
新式的爵位减替继承,宗室削减,宗室与百姓的官司,考虑到老朱家人口众多,其繁琐程度可见一斑,礼部确实需要宗人府分担一点。
领着双份俸禄,再加上地位崇高,周显归家时,内廷的赏赐就堆成了数座骡车。
新上市的细腻雪糖,足有一百斤;苏州的新绸十匹;由鲸鱼熬制的油蜡烛,一尺高,胳膊粗,赏赐五根……
其他循规蹈矩的玛瑙、珍珠等各有一些,都是价值不菲。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538/168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