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世祖第38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86/1682


损耗,也叫火耗,白银成色不一,再重新提炼,因此必须重新提炼,变成官银,其中必然有损耗。
所以,为了交差,官老爷们然后正税基础上再征一笔税,名为火耗,弥补空缺。
然后,火耗就变成了贪污。
清朝的火耗归公,其实就是把这杂税,收归国有,重新拿出来奖励给官吏,名曰养廉金。
“我自然知晓!”
朱谊汐自信道:“所以,必须要改革,杜绝火耗。”
赵舒疑惑,望着汉阳王那俊朗的面容,感觉就像看个傻子。
几十年了,朝堂衮衮诸公,都没解决,您能解决?
对于赵舒的质疑目光,朱谊汐坦坦荡荡道:
“赵先生,您看过弗朗机人的银币吗?”
“不曾!”赵舒摇摇头,好奇道:“弗朗机人难道不用铜钱?”
朱谊汐笑了:“人家用白银制钱。”
商议片刻,或者说是汉阳王的乾坤独断下,决定锻造银币。
铜钱属于国家制钱,在如今缺铜的情况下,私锻铜钱很有可能亏本,还违法。
但银币不一样,这可不是国家制钱。
更为关键的是,毛利也高,稳赚不赔。
于是,好久没出现的王徴,王老爷子,再次现身:
“殿下要弄银币?”
作为明朝最早信教的士大夫,王徴对于银币,自然是熟悉的。
只是,让他难以相信的是,大明竟然也搞这个。
毕竟,从古至今流行的都是铜钱,银币的价值,还是太大了。
“弗朗机人能弄,凭什么咱们不能?”
朱谊汐颇为坚定道:“如今银两成色不同,也没个标准,一不小心就收错,对于朝廷来说,赋税也颇为繁琐。”
“而且制造银币,商贾们生意往来,岂不是多几分便利?”
听闻这话,王徴点点头,是这个道理。
民间大货物交易,须得带把秤砣,最后还得咬一口确定真假,普通人都很难区分。
一两白银因为成色不同,价值自然不同,吃亏是常有的事。
“银币制成倒是简易。”
王徴捋了捋自己的银白色胡须,问询道:“制压模具,再水冷即可,只是不知,其含银量,应当有几成?”
“九成!”朱谊汐一口咬定道:“九成银,一成铜,再添些许锡,就可制为银币。”
“边圈的花纹在仔细些,模具雕刻再漂亮谢,如此,其价值一两白银,想必是无人有异议了。”
后世的袁大头为何流行几十年?就是其舍得用银,含银量基本上在八成五以上,货真价实。
银币的差价,就是以铜代银的那一成,也就是说,每发行一枚银币,净赚百分之九。
最大的成本,反而是人力。
“鉴于银币价值太大,可再发行辅币——银毫。”
朱谊汐思量再三,鉴于流通性,制作一些额度更小的银毫,就势在必行了。
如,每一银币为一两,即三十八克,那银毫为五克,银三克,再添一些铜、铅、锡等,含银量不过六成。
再加上巨大的流通性,其利润比银币还要大。
于是,在朱谊汐的货币计划里,一银币等于一两白银,十银毫等于一枚银币,铜钱并行流通,形成完美的金融链条。
王徴想了想,点头应下:“我会以弗朗机人的法子来锻造,必然精美,只是,殿下此法,颇有些与民争利。”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86/168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