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做太孙第104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49/1347


“臣等恭贺陛下!”
朝臣们怎么可能不知道历朝历代都有私铸之风,既然难以打击,也难以禁绝。
其原因就是因为铸造出来的钱,有时候看起来真的差不多!
而且防伪手段也实在太低了,所以才导致私铸泛滥,屡禁不止。
如果真比一吹就响,那谁还能仿造?!
看着众人,朱允熥颇为满意的说道:“诸位爱卿,王忠在负责铸币的时候,就曾经发现,一旦银币里面的含银量缺少,尽管外表看起来一模一样,
可是不但重量上会增加,而且也不会发出嗡嗡作响的声音,大明银币,当以此为定例,永不改变!”
货币防伪,是历朝历代都头疼的问题。
良币会驱逐劣币,有时候劣币也会驱逐良币啊,这是历史上真正发生过的事……
要想不让这样的事情重现,就必须保证大明银币的所含白银的数量!
“秦部堂,王忠会带着宫里的银作局的工匠到工部,若是准备妥当,就开始铸造第一批大明银币!
这批银币朕是准备拿出一部分,当做俸禄发给文武百官的,你们用些心,所铸银币务必精美!”
不等秦逵答话,众人就齐声行礼道:“多谢陛下!”
这可是大明的第一批银币呀!
流入市场,必然会引起疯抢,甚至会会被别人加价购买!
朝臣们谁不喜欢?
毕竟可以名正言顺的使用银子,而且还是第一批,这里面就是收藏也有意义……
至于会不会生出“黄牛党”,那就不是朱允熥所关心的了……
朱允熥的面色颇为严厉的说道:“依照大明律法,私铸诸金银铜币者,罪死,籍家,流放三千里!”
“是,陛下圣明,臣等遵命!”
一步步推行白银货币是势在必行的,如此才能够逐渐建立大明的货币金融体系,这可是一项可以影响后世的国策!
容不得马虎。
如果大明不把白银作为货币,那么白银的地位永远就不够重要,
现在也就是朱元璋采取“禁海”政策,没有与诸国进行贸易,所以民间的那些白银还能落在豪门大户里垒猪圈,
如果一旦开放海禁,到时候必然伴随着白银外流!
毕竟白银在大明不能公开、大宗的使用,可到了别国,就没有这个顾虑了!
这也是在隆庆开关之前,白银的地位在大明有了极大的提升,几乎已经顶替了宝钞的地位,成为主要货币,这也才有了后来张居正一条鞭法的事情。
否则白银流失必然成为定局。
任亨泰有些疑惑的说道,“陛下,如果推行大明银币,不知道大明所有的白银,是否够用……”
户部郎中暴昭回答说道:“任部堂,下官觉得部堂大人不必担心,朝廷国库里面现在有不少的白银,而且在民间也有大量银子,
只不过百姓遵循国法,将银子收藏了起来,没有使用罢了,如果要满足流通需求,必然没有问题……”
朱元璋之所以禁止使用银子,缺少白银并不是主要原因。
其实大明银子不少,只不过没有流动起来罢了。
最直观的证据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奠定与实施的宝钞和禁用金银这一货币制度,其“历史寿命”很短,少则半个世纪,多则七十余年左右。
《明史》记载:明英宗的正统初年,“弛用银之禁”,“朝野率皆用银”,标志明朝确立白银货币制度。
一四三零年的周忱代表的“赋役折银”改革,确实开启了明朝财政白银化。
到了张居正创立“一条鞭法”,主要内容是赋役合并、田赋一律征银、算赋役数额以县为单位和赋役银由地方官直接征收,进一步确立了白银作为主要货币的地位。
那么现在就有一个问题,:明正统年间“弛用银之禁”和“朝野率皆用银”的“银”是从哪里冒出来的?
要知道当时大明本土银矿的开发十分有限,有些银矿出产仅仅几千、上万两左右,根本就是杯水车薪!
如果说是来自海外贸易,那么在这一段时期之内,也可以说在隆庆开关之前,大明一直在实行海禁政策,想要借着民间的力量获取白银,根本就不现实。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49/134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