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做太孙第132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323/1347


有人说朱元璋之所以对苏州收取重税,是因为苏州是张士诚的老巢,在攻打张士诚的时候朱元璋打得特别困难,损失惨重,
因此为了报复苏州,报复当地百姓对张士诚的支持,所以才课以重税。
甚至在《明史食货志二》也记载的:「初,太祖定天下官、民田赋,凡官田亩税五升三合五勺,民田减二升,重租田八升五合五勺,没官田一斗二升。
惟苏、松、嘉、湖,怒其为张士诚守,乃籍
诸豪族及富民田以为官田,按私租簿为税额。」
陆容的《菽园杂记》中还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
说朱元璋微服私访,到一个老妇人家讨水喝,老妇人是苏州人,在谈到张士诚的时候,言语之中对他很是推崇,说他是因为同情百姓的遭遇,为了使百姓免受刀兵之苦所以才打开苏州投降,并且称呼张士诚为「张王」。
朱元璋听完之后很是生气,所以用重税「惩罚」苏州、松江地区的百姓。
不过这种说法肯定是不成立的,显然是抹黑之言,把朱元璋塑造成一个小肚鸡肠的人。
要说在争夺天下时给朱元璋造成的难处,张士诚还能大过陈友谅吗?要知道陈友谅才是朱元璋的头号死敌!
在鄱阳湖大决战的时候,其时陈友谅声势极盛,从实力上讲当在朱元璋之上。
虽然最终的大赢家是朱元璋,但以那时候形势之险恶,胜负之反复,朱元璋实在只是运气好一点,才侥幸获胜而已。这一点连朱元璋自己都没有否认。
可即便这样,也没见朱元璋对安徽江西,湖广浙江课以重税呀。
齐泰道:「陛下,苏州自宋朝以来其经济就首屈一指,如今早就已经成为手工作坊之中心之地,天下的织染,几乎全在苏州,每年所产出的丝绸、布匹行销天下,数目惊人,
整个苏州几乎可以占据大明体量的一成,其富庶程度可想而知。」
「我大明并没有很重的商税,这些作坊铺子,以纺织为生的人赚取了很多钱财,虽然朝廷对苏州收的税比较多,可这些重税,主要还是从田赋上来的。
苏州太多女工在织染厂做工,交夏税秋粮,可以向粮商卖粮,也直接就可以交银,非常方便,缴纳的赋税自然也多。此为其一。」
顿了一下,齐泰又接着说道:「其二,朝廷所籍诸豪族及富民田为官田的数目比较多,所以赋税自然就多了,因此以微臣之看来,苏州百姓赋税虽高,却也并非不能承受。」
苏州地区的官田,一部分是张士诚所罚没豪族大户的田地,也包括那些富户的田地,在朱元璋占领这些地区之后将土地分给百姓,剩下的就做了官田。
一部分是朱元璋在前几次大案当中抄没的官员田产。
所以苏州赋税之所以高,是有历史原因的,并非像那抹黑之言一般。
朱允熥道:「姚善在奏章中说到那些种植桑麻,织造布匹的人家对于朝廷的赋税当然没有问题,可一般百姓之家,以耕种为生的就为难了……」
因为缴纳的赋税高,所以平摊到每个人头上自然均值也就高了,那些纺织的富户倒是能够承担,可靠种地百姓呢?
如果再有一些人试图转移赋税来源,把这些负担加到普通百姓头上,那担子将更为沉重!
毕竟一个地区再发达,也有普通人和穷人!
「你们说说,像此等问题,该如何解决?」朱允熥问道。
齐泰铁铉二人互看了一眼,铁铉道:「陛下,微臣觉得是时候增加商税了!」
「哦,说说你的看法!」
铁铉吸了一口气道:「陛下,之前我大明对商人征收「官店钱」,税率是十五税一。后来放宽到二十分取一,不久又放宽到三十税一。
对于民间生产工具、生活资料、文化用品以及嫁娶丧祭物品等的贩卖,并予免税。」
「虽然也有关税,即货品通过关津渡口时的关税,一般是按比例抽取实物,税率也是很低,京师及其他大城设有官办货栈,称为「塌房」,商人在塌房存放货物,就地征税。
可总体说来,大明的商税是很低的,盐税、茶税、市舶税、通过税、营业税在内的商业
税总额不过才二百四十万两。」
「陛下,要知道宋朝商税收入高达一千九百七十五万缗啊!与之相比,我大明得商税真是少的可怜!」
铁铉咬了咬牙,鼓足了勇气说道:「陛下,微臣以为,增加商税势在必行!只有增加商税,才能减轻苏州普通百姓负担,请陛下三思!」
朱允熥点了点头,并没有说什么,而是又看向了泛起波澜的秦淮河水。
过了一会儿,才说道:「增加商税是肯定的,只不过不是现在……」
又回过头来道:「今日之事你们几个也都看见了,一个小小的里长,小小的乡里老人,竟然能连起手来,企图侵吞百姓的田产,
今日之事,是朕看到了,那没有看到呢,还有多少?」
「蒋瓛都告诉朕了,里长在组织百姓纳粮的时候,不乏从中苛扣多要者,全都揣进了他们自己的口袋!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323/134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