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做太孙第84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48/1347


不过他也没有做声,只当没有听到。
朱允嗵温和的笑着解释道:“这说起来也非常简单,就是利用光的传播,烛焰上部发的光沿直线通过小孔,照在白纸的下部;
烛焰下部发出的光,通过小孔,照在白纸的上部,所以在白纸上形成一个倒立的像。这正好说明了光是直线传播的。”
“其实在《墨经》中就纪录了小孔成像的原理,那里说道“景到,在午有端,与景长。说在端。”
“景。光之人,煦若射,下者之人也高;高者之人也下。足蔽下光,故成景于上;首蔽上光,故成景于下。在远近有端,与于光,故景库内也。”
“在午有端”指光线的交叉点,即针孔。物体的投影之所以会出现倒像,是因为光线为直线传播,在针孔的地方,不同方向射来的光束互相交叉而形成倒影。
至于说为什么会出现倒立的人影,墨家解释说,光穿过小孔如射箭一样,是直线行进的人的头部遮住了上面的光,成影在下边,人的足部遮住了
徐妙锦听着他说的从容淡定,声调浑厚有力,再加上公子如玉,一时竟看着有些痴了不过她也很快的反应了过来,连忙偷偷看看自己的妹妹和兄长,见他们都在认真的听着,并没有发现自己的模样,这才松了一口气
朱允嗵继续说道:“其实元代赵友钦在他所着的《革象新书》中进一步详细地考察了日光通过墙上孔隙所形成的像和孔隙之间的关系,
你们有兴趣的话可以去看看,另外那些玩皮影戏的,也是用光照射,人、物的影像就映在白幕上,幕外的人就可以看到影像的表演。
“他日有时间,可以带你们去看看。”
对他最后一句话,其他人并没有在意,只是当做皇太孙殿下的一句客套话而已。
可徐妙锦听完却低下了头,满面飞红,因为某个登徒子在说的时候,眼神有意无意的飘向了自己,
他这么说意思,恐怕就不是客气了
徐辉祖由衷的说道:“殿下还真是博学多才,居然连墨子都如此精通,说的头头是道,实在让人佩服!’
“魏国公客气了。
其实这种现象很简单,上过九年义务教育的人都懂,这就是基础的小孔成像的原理。
至于说墨子里面是怎么记载的,那也是朱允嗵想到自己上学的时候,老师说小孔成像并不是外国人首先发现的,而是华夏民族的老祖宗
咱们比他们强千万倍!早在墨子那个时代,就把小孔成像的原理搞清楚了,还教导学生们不要盲目崇洋媚外。
朱允燧让人找来《墨经》找到那一段,把它记了下来,这才能用才学“碾压”,让她心服口服!
对于很多人来说,《墨经》既不能考功名,也不能帮助他们成为博学之士,所以几乎没什么人去学。
再加上《墨经》里面记载的大多都是一些工匠的做法,读书人不屑于去学,以免被人说成是不务正业,或者认为影响自己的身份,
至于那些工匠,大多数都是靠着自己的经验摸索,看着师傅的口耳相传,真正认识字的也不多。
再加上这个时代书籍本来就很少很珍贵,就算是有余钱可以买书,也会买儒家著作,哪里会理会那些闲书!
所以尽管有《墨经》这书,却没有几个人在意!
徐辉祖向朱允嗵表达了恳切的谢意,他知道今天自己妹妹能够脱离被骗,不再削发为尼,这一切都是殿下的功劳!
而殿下贵为储君,居然为了他们家的事如此上心,这样他这个做臣子的如何不感动!而朱允炀也让他拟个处置僧道尼的折子呈上来。
今日解决的只是一个尼姑庵的事罢了,大明还有多少的尼姑庵?有多少的寺庙?
在哪些地方,是不是也有人打着神明的旗号在蛊惑人心?
在大明这块地上,白莲教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兴风作浪,同样也是打着神明的幌子!
这是每一个统治者所绝对不允许的!
随着徐辉祖把折子呈上来,文华殿里众人也开始了讨论。
因为僧道尼这些是归礼部管理,所以朱允通便把礼部侍郎任亨泰请了过来。
任亨泰说道,“在大明律法中明确规定:“凡寺观庵院,除见在处所外,不许私自翔建增置,违者杖一百还俗,僧道发边卫充军,尼僧女冠入官为奴。”
也就是说寺庙、道观和庵堂是不能够随意扩建的,另外女子做尼姑的年龄必须要够四十岁,否则没有资格考取度牒;
如果私自出家,落发为尼,则尼僧道姑,一律让他们发还原籍,其庵寺房屋土地,尽数入官,收归朝廷。”
任亨泰也诚实地说道:“殿下,朝廷虽然这样规定,可是民间仍然有许多人扩建寺庙道观,许多人没有朝廷所颁发的度牒,却一样混迹在出家人里面,
就拿尼姑庵来说,许多尼姑庵都是一些达官显贵,富户壕绅出钱修建的,所用的花销也都是他们供奉的香火
甚至还有的直接捐一座家庙,请尼姑入住,这种庵堂不对外公开,也不接受普通百姓的布施,所以像这种的,根本没有登记造册,
而且一查就会得罪那些显赫之人,所以各地的地方小吏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会上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48/134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