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笼记第43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34/1474


而压制粤地集团,将反对派流放赣、闽、湘等地是最下乘的方法。
三国董卓把反对派分到地方上做刺史,很快就给自己整出来一个十八路反董联盟。
而直接占据大义,把中心带出粤地本土势力的优势区域,届时空出来的建制将由各区域俊杰们填补,自然而然会重掌话语权。
~
在大礼堂的统伐区最高委员会演讲中,
孙向阳画了一连串点:“必须向北,而且日后这样的事情不会只有一次。”
长沙,武汉,郑州,然后向西,目标西安。
他的金属教鞭一路向北,最终指向了旧地图上河北燕地那颗最重要的红星。
孙向阳的语气相当激昂。船员派因为同一条船上有遵守纪律的先河,所有船员派委员全部投了赞成票。而除此之外,基因修改者们也大部分投了赞成票,甚至粤地本土派系中也不完全是“留都派系”。
相当一部分年轻人赞成迁都,因为他们在接受开蒙时,对引导者高级心灵语言描述的“春花,夏炎,秋金,冬雪的四季时令”以及“西部青石裸露头顶白雪,黄水白浪穿礁而过的大好山河”充满着向往。
青年人们最在意的浪漫就是,天地无牢笼,视角随着步伐延展。
~
这个迁都过程中,卫铿的态度是什么?
卫老爷没有明确的语言表态,但是自我集群已经大规模填入北方,开始修建道路和能源基站。
卫铿:“这些基础已经打好了,你们不过来组织,那我自己将就着组织吧。”
~
9月13号,当最新的文件下达后,卫铿这边是双手拥护委员会的决策。
而卫铿的态度,也成为使“留都派”放弃抵抗的最后一座泰山。
粤地的这些势力,或许可以和船员派们抢一下高层权利,但是面对卫铿是绝对无力的。
逐渐在统治核心中淡化身影的卫铿,却已经扎根到了百万平方公里。三十多万基因协调者的调整,各地的基础教育,再启蒙,工业技术培训都是由卫铿撑起来的。
统伐区很多知识持有者们有这样的假设:卫铿,就是潘多拉场中,人类在濒临灭绝后,那不屈的意志以一个人类模板为基础产生的。这是具现化的文明意志。
~
9月18号。
紫峰大厦内,有关统伐区即将转移中心的情报,已经摆在了这些高等级训练师们的面前。
这些大人物们研究了数日。
他们对“统伐区的迁都,到底会迁移多少力量,到底是单纯军事的动作,还是会跟进投资建设”进行了“是不是”“有多少”“有几分”的揣度。
而这些揣度其实都是不必要的。北迁,统伐区执行得非常彻底。所有选择留守珠新区域的个人和部门,在建制体系中,就不再是中枢,被定为地方。
且留在珠新区的,也没有立即掌握该地工、农业资源的决策权。所有的资产账目,人事管理也仍然是北上中枢暂时掌握,数年后再转交给地方。
这是习惯作为中心,沉浸在人上人感觉中的建邺无法理解的决策魄力。
===6.20章
道可道非常道===
154年,当统伐区战略重心放在西路迁都北进上,东路的战略部署就变的非常有弹性了。
迁都是需要大刀阔斧,一个个目标去攻克,一个个指标去完成的。
而对长江中下游,以及沿海地区在经济、文化上的争取,是要潜移默化的引导,恰恰不可操之过急。
按照春秋战国中的理论,征伐必须讲究时机:
当己方政修德明,敌国上位昏庸,士大夫离心离德,下层怨声载道时,方能出兵,可一举拿下。如果单纯恃强而征,事倍而无功。
~
在东进政策上,卫铿作为智囊给统伐区委员会定了三个输出指标,第一工业标准输出,第二社会合作理念输出,第三基础教育指标输出。
卫铿预备用二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施加影响。计划将这些落后的区域,拖回发展的赛道上。
维度上,第一次见到这架势的监察员们想要提示卫铿这个规划的可行性,但是被白灵鹿和秦晓寒直接按住“不让其多管闲事”。
这两位老搭档明白:卫老爷的长期规划看似会小亏,但长期都能回本。而且随着时间推移,基础上延伸的新芽会越来越多,种豆得瓜的意外之喜会接连不断。~让其自然发展就好。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34/147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