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就是要当皇帝第127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73/1447


这让大楚帝国的高层眼都红了
自从国内统一战争之后,这都多久没有过这么多的额外收入了国内仗打完了,前明的宗室以及各种权贵们还有那些地主们,该抄家的也基本都抄完了。
这没了抄没的对象后,就连税务部那边都是被迫裁员了养着这么多狗腿子也很花钱的,国内抄没对象少了后,自然也要裁员降低收税的成本。
国内统一战争后,大楚帝国的财政主要收入,就基本局限在常规财政收入上了,每年看似有大量的财政收入,但是开支也大啊,军费和各类行政费用可是多的很。
再加上那几年大楚帝国还搞农业发展计划,恢复民生计划。
如果不是早几年积累了一笔抄没收入,早就撑不住了。
因此统一战争后期,其实帝国就已经开始开源节流,每年都高喊要削减军费,哪怕是东掳战役期间,都说要喊削减军费。
而等打完了东掳后,帝国高层终于是下定了绝对,毫不犹豫的对着军费挥起了大砍刀,让军方不得不勒紧裤腰带过日子。
陆军那边为了节省军费,都是自己种田养猪种菜了东北地区里最大的屯垦群体是谁?可不是什么外来移民之类的,而是军方的屯垦。
从这也看的出来,大楚帝国的财政情况其实也很紧张。
看起来很有钱,承顺十三年的时候,中央财政收入更是达到了惊人的一亿一千万楚元。
但还是那句话,赚得多花的也多。
军费就好几千万,行政费用也是好几千,各种基础建设,比如官道以及各类港口等建设也很花钱。
而防洪灌既的水利设施更是个无底洞一样,源源不断地吞噬着帝国财政的资金。
而这又不能停,甚至都不能削减建设力度,因为扶持农业,解决吃饭问题乃是帝国在多年前就敲定下来的基本国策。
罗志学在国内统一尚未完成的时候,就已经喊出来了民以食为天的口号,帝国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让民众吃饱饭。
而要吃饱饭,其他什么的都是瞎扯澹,就是要有足够的粮食。
而基于当代粮食进口比较麻烦,而且运费还非常昂贵,因此解决温饱问题,最终还是要依靠自己。
早在承顺四年,那个时候帝国连北伐都还没有开始呢,就已经开始施行第一次农业五年发展计划。
该计划在承顺五年结束后,获得了极大的成果,而大楚帝国又顺势展开了第二次农业五年发展计划。
目标依旧始终如一:提高粮食产量!
而大量的基础水利设施,防洪也好,灌既也罢,其实落到最后还是为了保障粮食的生产。
以帝国目前的基本国策而言,为了保障粮食生产而动工的大量防洪灌既工程非但不会缩减,反而还会持续增加规模。
为了增加粮食产量,帝国方面,已经丧心病狂到准备主动对黄河进行改道了。
黄河继续夺淮入海的话,偌大的江北地区,乃至包括大片洛阳开封一带的中原腹地都不能保障粮食的安全生产。
年年小洪涝,三年大洪涝的情况下,能保住小命就不错了,还谈啥增加粮食产量啊。
并且北方地区持续干旱这年头还是小冰河时期呢,气候极为反常,尤其是北方省份,动不动就来个干旱。
为此,帝国方面准备下定决心对黄河进行改道,一方面不让淮河区域年年洪涝,另外也可以引黄河河水北流灌既华北平原的耕地。
而经过多年的实地勘察后,黄河改道工程已经正式在承顺十三年秋天动工!
按照计划,黄河改道工程,后续会引黄河水进入山东大清河。
这个改道,自然不是说随便瞎搞,直接把黄河决堤就完事了,实际上需要进行大量的准备工作。
尤其是准备承接黄河水的大清河段,就需要进行大规模的疏通,把部分弯曲的河道进行拉直;对狭小河段进行扩大,分流;设置蓄洪区,避免冲击到下游河道等等。
这些都是需要统筹规划的庞大工程。
很多工程对于后世而言,哪怕是有大量的工程机械的帮助也不算小,而对于当代的土木工程基本靠锄头的施工能力而言,这些工程都是非常庞大的。
不过大楚帝国方面也不怕这么庞大的工程看似耗费资金,但是大楚帝国一向来都有以工代赈的传统。
每年受灾的地方多了去,什么地方一受灾,帝国官方基本立马就组织工程队或企业去招工了不敢说让你发家致富,但是让灾民吃一口饭不饿死还是能做到的。
大楚帝国一向来都是把基础设施建设和救灾结合起来的。
于是乎,你经常可以看见大楚帝国的某个府县遭到洪涝之后,帝国立马就会在当地或附近上马一个大工程基本都市修防洪提、挖水渠为主。
在这搞着搞着,大楚帝国的天灾看似依旧,该干旱的干旱,该下雨的下雨,但是自然灾害导致的损失却是每年逐步下降。
这一点,在陕西河南以及江北地区,体现的极为明显。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73/144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