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就是要当皇帝第15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52/1447


老农民许河道:“既然这样,还那顾忌个屁,先出山抢一波再说,只要弄到足够的粮食和铁料等物资,我们短时间内就能够再拉出一两千人出来,到时候官军就算来围剿,我们也能有自保之力。”
黄丁权这个老实木衲的人这个时候也开口:“其他的我也不太懂,但是我知道只要我们的拳头够大,就算是官兵来了也不怕!”
张马林道:“我也觉得是这么回事,官兵是人多势众,但是如果我们能够有两三千兵力,再加上足够的火炮,还有伏牛山的地形作为依托,挡住几千人的官军战兵还是可以的。”
此时,黄光茂再一次开口了:“如果我们能够挡住三千人的官军战兵,那么我们的选择余地就大多了,毕竟官军里的战兵也不多,他们既要追击流贼主力,还要分驻各地,不可能抽调太多战兵来进攻我们的。”
张马林和黄光茂说的战兵,指的并不是寻常明军,而是特指募兵为主,领取饷银的职业战兵。
虽然这些战兵还没到各将领手底下的亲兵、家丁的这么精锐的层次,不过也是当代明军里的骨干构成了,远不是寻常卫所兵可以比拟的。
这样的战兵自然是不可能太多的,左良玉、陈治邦、陈永福这几个驻防河南的明军将领,他们手头上的战兵其实也就那么几千人,这还算实力比较强悍。
差一些的总兵,副总兵什么的,手头上也就那么几百战兵而已。
比如明军中比较能打的将领曹文诏,别看他经常追着流贼打,但是麾下战兵其实也没多少。
这一次受命从山西南下增援河南剿贼,所带的直属兵力也就三千人不到,加上几支同样归属他指挥的友军,才凑了六千之数。
洪承畴对曹文诏所部极为重视。
重视到什么程度?
洪承畴让曹文诏带着区区六千兵力和十几二十万流贼死磕,还大言不惭的说我没有援军支援你,但是我会亲自给你摇旗呐喊……
但是曹文诏再牛逼,也没办法以区区数千人对抗十几万流贼啊。
历史上曹文诏率军南下没几个月就被包围,当他深陷重围的时候数次向附近友军救援,但是周边友军没一个来救援的……
最终身陷重围的曹文诏兵败自杀而殉,也不知道他死之前会想什么。
也许,会泪流满面吧……
保乡营里的一群骨干除了少数几个是伏牛山里新加入的人外,其他的基本都是官兵出身,对官军的情况自然是相当了解,自然知道官兵里的募兵战兵不多。
第二哨哨官王大壮此时就道:“我们如果能扩充到两千人规模,再经过两三个月的训练,应该能够挡住三千人规模的官兵,就算到时候在山外头打不过我们也能够退守大山,这样我们的回旋余地就大多了。”
听着众人的话,罗志学心中也是在思索着。
今天的军议收获比他预料的还要大一些,尽管他内心里早已经确定要出兵,不过他出兵的理由和麾下各将领们的理由不太一样。
军议里各将领们说的是官兵的威胁,但是罗志学更多的还是考虑到保乡营自身的发展。
他想趁着官兵主力被流贼吸引住的时候,对外扩张以壮大保乡营的实力,以应对未来更大的威胁,奠定保乡营的根基。
毕竟伏牛山的底蕴太差,再怎么说这也只是个偏僻山区而已,以伏牛山里的情况哪怕是他已经把整个伏牛山地区都控制住,连带着伏牛山东部和南部的两片外围丘陵地区都已经是半控制,并从中获得了一些粮食等战略资源。
但是,伏牛山地区的资源,撑死了也就维持千把人规模的兵力而已。
想要继续扩军就必须掌控更多的地盘,获得更多的粮食,因此进一步扩张是必须的。
罗志学的出兵动机和麾下将领们的出兵动机一开始虽然不一样,不过也是殊途同归。
不管是为了应对几个月后的官兵威胁,还是为了保乡营自身的发展,他们都必须出兵获得更多的资源以进行扩军。
一番思索后,罗志学站了起来,只见他环视一圈后缓缓开口道:“我很高兴诸位能够从多方面,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
“找到问题所在,正视并解决问题,这很好。”
“我希望以后诸位也要保持这样的态度。”
“基于目前的外部形势,如今我保乡营看似安稳,然危机迫在眉睫,已经没有多余的时间让我们在伏牛山里慢慢修生养息积蓄实力了。”
“所以,我决定再扩兵千人,为了满足扩军所需,当出兵外出征集粮草。”
“这里我先定一个基调,此番出兵之目的,不在于杀伤多少敌军,不在于攻克多少城池,而在于征集到足够的粮食、铁料等各战略物资。”
“参谋处要尽快拿出来一个具体行动计划,后勤处开始着手准备后勤辎重运输问题,军械处要妥善准备好出征以及后续供应的军械。”
“至于后方的军械生产以及粮食供应等问题,诸位也不用操心,我会让内政各处做好相应准备的,你们要做的就是制定好作战计划,并让部队保持最佳状态以随时出动!”
罗志学的一番话给今天的军议定下了大方向,那就是出兵!
不过具体怎么打,甚至打哪里都还得再商量,但是这已经不是今天这一场战略军事会议的内容了。
今天的内容,就是要根据内部以及外部的环境变化敲定未来一段时间里的保乡营的战略规划。
至于在战略规划下怎么具体执行,那是后续的事。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52/144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