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就是要当皇帝第50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08/1447


他自然不知道,大楚帝国里的熟练工匠其实也不多,哪怕把整个控制区里的熟练工匠都搜刮到手里来也不可能用手工打造的方式支撑起来现在的产能。
同时大楚帝国造枪炮也要花钱,而且还很花钱。
对于上述这些问题,大楚帝国是怎么解决的?
大楚帝国对此有一个不传之秘,虚,小声点,别让别人听到,这个不传之秘就是:砸钱!
熟练工匠不够?大楚帝国就用大量机械代替,搞流水线式生产,再弄一大堆普通工人来分工生产,哪怕普通工人的水平低,初期生产报废率高。
【认识十年的老书友给我推荐的追书app,咪咪阅读!真特么好用,开车、睡前都靠这个朗读听书打发时间,这里可以下载

哪怕统一度量的水平还差了点,公差会比较大又会导致很多零部件报废。
进而推高成本。
但是罗志学无所谓高成本啊!
他为了及时获得武器装备,搞个襄阳兵工厂以及配套工厂就敢花几十万两银子,每月光是发薪资和采购原料就敢花十几万两银子。
现在新搞的汉天兵工厂以及配套的各工厂,前期预算就达到了三十万两银子。
这么多钱砸下去,使得了保乡军能够大量使用各种原始的机械设备来制造枪炮,并采用了流水线式生产,在少量熟练工匠的情况下就大规模量产。
单纯说成本的话,其实大楚帝国的兵工厂所生产的武器成本并不低,甚至如果把厂房建设费用,报废率这些算进去的话,其实大楚帝国生产的枪炮成本,比杨嗣昌他们用手工作坊打造枪炮的成本都要高。
毕竟这年头的人力成本其实非常低的,你花大价钱用机械代替人力,从商业角度来说其实都还不划算!
因为高成本机械械所带来的生产效率看似提升上来了,但是最终折算下来,还没有直接使用人工打造武器便宜呢。
因为人力成本实在太低了……这年头你随便给口饭吃,就能让一个工人从天亮干到天黑。
但是大楚帝国必须大规模采用机械设备,尤其是昂贵的水力设备,为的可不是什么降低成本,而是为了在熟练工匠有限的情况下尽可能的提升产量。
产量,这才是最重要的。
至于钱,大楚帝国征战过程里缴获的这么多金银,收税收的这么多钱不花留着干嘛?
钱这东西,只有花出去了,换成了武器,换成了部队的战斗力才有价值。
单纯一堆金银放在金库里,可不能让大楚帝国统一九州。
如果换成杨嗣昌,他估计也会砸钱换装备换战斗力。
但是吧,他就算想这么干也干不了。
因为他没钱……
长沙的杨嗣昌,为钱粮,为枪炮愁眉苦脸的时候,武昌城里的罗志学却是心情极好。
因为又一批五斤野战炮顺利通过船运抵达了武昌,并开始配属第一师和近卫师。
这一批五斤野战炮抵达后,使得了第一师的五斤野战炮的装备数量提升到了十八门,距离满编二十四门还差了六门,预计下个月就能做到满编。
同时近卫师也获得了一批十二门,让近卫师成为了第三支装备五斤野战炮的部队。
而第二个装备五斤野战炮的部队,则是位于南阳府的第二师,该师之前也获得了八门五斤野战炮的配置。
随着这一批五斤野战炮的到来,已经意味着襄阳兵工厂那边的五斤野战炮生产线已经进入了全力生产阶段。
每个月可以生产十八门左右。
而这个产量只是五斤野战炮的产量,襄阳兵工厂那边同时还保留着生产两斤半野战炮的生产线,产量有所降低,但是每个月也能够生产十二门左右。
这些批量生产的火炮,虽然还无法做到一个月就装备一师,但是也能极大的缓解目前保乡军的野战火炮严重缺乏的情况。
此外随同这一批五斤野战炮抵达的还有四门比较特殊的大口径火炮,也就是九斤野战炮。
保乡军的九斤野战炮,出于控制重量,保持机动性的考虑,其身管倍径是不如明军那边的同级别红夷大炮的。
明军的红夷火炮的身管倍径普遍在二十倍以上,甚至二十二倍,二十三倍左右,这种倍径在这年头,属于非常典型的舰载加农炮。
但是保乡军的野战炮的倍径一向来都比较小,两斤半野战炮只有区区十六倍,五斤野战炮是十八倍,九斤野战炮也只有十八倍。
炮管减短了,同时保乡军的这些九斤野战炮还是用青铜铸造的。
用青铜火炮铸造炮管,可以做的更薄一些,这重量自然也就更轻一些。
因此最终保乡军搞出来的九斤野战炮,对比明军同口径的红夷大炮是要轻了一大截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08/144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