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就是要当皇帝第51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11/1447


把守备军里还在使用的一些劣质铁刀,长矛,攻戎炮等有比较严重质量问题的武器进行回收回炉当原料,同时给他们补充大楚帝国自行生产的刀剑长矛以及两百斤铁炮。
盔甲这个就更不用说了。
对于守备师这种武器装备和战术都沿用明军体系的部队而言,披甲战兵的多寡直接影响到了核心战斗力。
而大楚帝国的盔甲产量可不低。
大楚帝国为了大规模制造并装备盔甲,不仅仅是大规模采用水力机械设备进行锻造、转孔,同时还生产和装备的盔甲乃是性价比比较高,同时适合大规模量产的铁片式布面甲。
而且还分有全身甲,半身甲,半身轻甲三种。
大楚帝国生产的盔甲要说防护能力,其实也就那样,只能说一般般,总比没有强……
但是,大楚帝国生产的这种布面甲看似不咋地,但是产量大啊!
别人是几百几千具盔甲的装备,大楚帝国陆军是几万甚至十万以上的盔甲装备数量啊。
保乡军的各主力师里,连火枪手都有专门的半身轻甲……
披甲比例可以达到百分之百!
而守备军各部的盔甲装备数量就要差很多了,各守备师之前能够有多少盔甲装备,基本就要看当时保乡军缴获了多少明军的盔甲,而且其中一部分优质盔甲往往还会被送到主力师那边装备,给守备师只留下一堆破烂货。
因此很长时间里各守备师的盔甲装备水平都不咋地,大部分士兵连个铁甲都没有,只能用个棉甲凑合着。
万幸的是,对面的明军比他们披甲率更低……所以守备军大部分时候竟然还能仗着盔甲欺负人。
这一点在汉中府里大楚帝国守备军和明军之间的战斗里,体现的非常明显。
一群武备在大楚帝国里属于二流的守备军士卒,竟然也能压着当地明军的主力打……就因为因为有比较大的装备优势以及伙食优势……
当然了,守备军的装备差是事实,罗志学一直也想要提升守备军的装备水平。
之前是没办法,现在趁着冬天缓一口气的时候,也就直接给安排上了,也没指望过让守备师也能够做到百分百的披甲率,只要让各守备师里的一些核心兵力能够披甲就行。
此外真正重要的是,直接为各守备师配属两斤半野战炮。
这才是这一次守备师整编的重头戏!
===第二百六十七章
南路军===
受限于长管野战炮的产量问题,两斤半野战炮作为大楚帝国陆军之前里的主力装备,一直都是只装备各主力部队的。
哪怕是配属在西路军司令部以及川东司令部下属的各自一个六门制的两斤半野战炮哨,这两个炮兵哨也都是属于这两个司令部直辖,属于一线战斗部队序列,和守备军不是一码事。
但是现在,大楚帝国陆军却是决定直接在各守备师里直接配属一定的两斤半野战炮,以加强各守备师的战斗力。
促使罗志学做出这个决定很简单,两斤半野战炮看似不咋地,威力远不如五斤野战炮和九斤野战炮,但是这依旧是一种能够打好几百米远的远程武器,给各守备师配属后,哪怕数量少一些,也能够让各守备师获得一定的远程火力。
这对各守备师的战斗力提升,甚至比给他们直接补充几千人,给他们补充几百具盔甲更加明显。
老早的时候不少将领,尤其是黄光茂为代表的一批守备师将领们,就多次上书,请求给守备师装备野战炮。
五斤和九斤野战炮他们也不奢望,但是弄一些两斤半野战炮总归是可以吧。
不过一直都拖着没成型,只是在没有大量主力部队坐镇的西线里单独编成了两个两斤半炮兵哨,分别归属西线司令部和川东司令部所辖,用来分配配合第二守备师、第四守备师作战。
而现在吗,两斤半野战炮的保有量现在也不少了,各主力师里,第一师、近卫师都已经齐装甚至都还有多的被调到了其他部队使用。
其他几个主力师也是在逐步装备五斤以及九斤野战炮,两斤半野战炮未来在各主力师里,将会逐步转化为各团属火炮,每个师大约装备三十门左右。
尽管主力部队里两斤半野战炮还是不满编,并且受限于产量距离满编还需要几个月。
但是并不妨碍罗志学挪出一部分两斤半野战炮,给各守备师配属少量两斤半野战炮,以加强守备师的远程火力。
按照各守备师所处的位置以及对面的明军强弱等情况,各守备师第一批将会获得数量不等的两斤半野战炮。
第六守备师、第七守备师、第八守备师这三个在武昌府一线,直接和第一师、近卫师协同作战的守备师,都只获得了一个野战炮哨,也就是四门两斤半野战炮的配额。
这是因为第一师和近卫师的火力已经足够强大了,战斗时候如果有必要,可以直接调动第一师或近卫师的炮兵部队支援这三个守备师作战。
第一守备师这个在南阳府一带的守备师,则是因为地处腹地,加上北方执行的是战略防守任务,两斤半野战炮这种典型的野战火炮实际效果要打一个折扣,同时该方向还有第二师这个仅次于第一师的主力部队在。
因此这个守备师也只获得了一个哨,四门两斤半野战炮的配额。
上述四个守备师所获得的两斤半野战炮,说是用来作战的,其实更多的还是用来培养炮兵力量,为后续继续装备更多的野战炮做准备。
而剩下的四个守备师,配属的两斤半野战炮却是比较多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11/144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