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就是要当皇帝第74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46/1447


地面战斗是稳稳的,唯一的区别就是早几个月或者晚几个月拿下福建而已,而对此其实大楚帝国君臣也是不太在乎。
反正浙南以及福建都是地形复杂的山地地区,这种地方可不是什么鱼米之乡,又不是什么战略要地。
所以楚国高层对福建,其实兴趣缺缺,拿肯定是要拿下,
但是早几个月晚几个月都没什么问题……
夺取福建的作战计划,其优先度还不如拿下赣州呢。
拿下赣州,大楚帝国就能一路继续南下,然后夺取南雄,再攻占韶关,最后杀入珠三角平原地区,夺取广州这个重要的南方沿海港口以及控制珠三角平原这片产粮区。
纵观大楚帝国的战略,再看华夏南部数省的地形、产量、位置等情况,那么就会发现大楚帝国早已经控制了南方中国八成以上的精华地带,剩下的都是边角料,虽然说后续也要打,但早一点晚一点其实不太重要。
极端一点的说,哪怕大楚帝国暂时放着这些地方不打,等十年后再来打这些地方,其实都不会有什么致命影响。
对于当代楚国而言,最重要的并不是什么拿下福建,两广等地区,而是积蓄力量准备北伐夺取徐淮地区,再和驻防在南阳府里的北路军一起合并,同时两个方向突进,最后夺取整个黄河以南区域。
把战线推进到黄河区域,这是大楚帝国下一阶段的重要战略目标,也是为了后续能更好的进一步杀入北直隶,夺取幽州,彻底覆灭明廷。
不过要做到这一点之前,那么就要夺取扬州,再夺取淮安、徐州等京杭运河上的一系列重要城池,以最终控制整个京杭运河的黄河以南段。
如果没有运河便捷的补充物资,那么基于大楚帝国的军队其庞大的弹药物资消耗量,更加考虑到北方地区因为天灾人祸本来就严重缺粮,大军北上如果没有及时运输大批粮食北上的话,那么大军到时候想要就食于敌恐怕都很难……
毕竟楚军的士兵口粮待遇很好,基本上一个士兵的口粮就相当于明军里普通战兵的三人份口粮了。
同时楚军的主力部队还拥有大批的骡马,这个骡马可不仅仅是指骑兵部队,实际上楚军的骑兵部队不多,这些骡马主要还是为了步兵以及炮兵还有辎重服务的,尤其是炮兵部队和辎重部队,为了保持机动性,其骡马数量是非常庞大的。
光是一个主力师的炮兵团就的一千多匹用来运输火炮、弹药的骡马呢。
而这一千多匹骡马消耗的粮草,又相当于好几千个步兵呢。
楚军供应一个主力师的粮草消耗,基本上要等同于五万以上明军的粮草消耗了。
谷叭
如果北伐的时候有几个主力师北上,再加上配合作战的几个守备师,那么就相当于明军那边二三十万大军的粮草消耗。
这么庞大的粮草消耗,如果后勤不通畅的话,在江南等粮食产区还能就食于敌,如果是跑到已经饿殍满地的中原,华北一带去,想要就食于敌的难度可就大多了。
粮草消耗大,弹药消耗以及替换武器的消耗也大,毕竟楚军打仗嘛,人家明军都知道,打起来就是枪炮不停,尤其是攻城的时候火炮更是会持续炮击好几天的。
这没有充足的弹药供应,可是玩不转楚军的这一套火力碾压战术的。
因此在楚军的高层将领们看来,如果后勤无法保障的话,这北伐是宁愿不打的。
为了北伐,就要先解决后勤供应问题。
单纯靠陆地运输的话,这相当不靠谱!
靠着马车、独轮车乃至直接挑运这么庞大的物资北上,那需要动员的民夫可就不是几万人了,而是几十万人了。
而这些民夫也得吃喝的。
到最后,大楚帝国发出去一百斤粮食,抵达前线的粮食可能就只剩下十斤二十斤了……
消耗太大,成本太高,饶是大楚帝国已经占据长江中下游等大片产粮区,哪怕是大楚帝国已经通过抄没等方式汇集了大批的银子,也经不住这么消耗啊。
如果没有其他办法的话,那么也只能咬着牙这么干了,但是现在摆在大楚帝国面前的却还有另外一个办法。
那就是夺取京杭运河,沿着运河以及黄河往北打,利用京杭大运河来大批量运输后勤物资。
基于和这些原因,在三月二十六日,罗志学在金陵城召开的御前军事会议里,参谋部部长徐志贤,正式向罗志学递交了北伐作战方案。
而该作战方案的第一步,是先展开江北战役。
而江北战役的核心,则是攻占扬州,再攻占淮安,最后拿下徐州。
这个江北战役作战方案,从战争艺术的角度来看,平平无奇,甚至算得上是很呆板。
因为整个作战方案根本就没什么艺术性可言,直接纠结优势兵力和火力,然后从扬州一路沿着运河往北打就完事了。
但是罗志学对这个作战方案却是非常的重视,在御前军事会议上,详细询问了徐志贤等各部高级将领们。
而询问的角度也不是说什么战术不战术的,而是问后勤供应运输,问火炮准备等情况。
对这些问题,陆军方面表示一切都没多大的问题。
“我们预计以第四师、第八师、第一近卫师、第一骑兵旅、第一臼炮团、第四臼炮团作为此战的主力部队,第十三守备师、第十四守备师则是配合作战”
“此外,根据陛下旨意,第二近卫师也会派出一个加强团北上参战,以实验遂发步枪和新式战术的实战效能。”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46/144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