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就是要当皇帝第92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23/1447


工业部方面的人自然是当场就应了下来,一个个表示会立即启动相应的研发、生产。
对工业部方面的人说完后,罗志学又对陆军方面的徐志贤道:“陆军方面要做到新型榴弹装备的换装工作,提前进行各方面的测试制定使用手册,广泛培养针对性的技术人才。”
榴弹的大规模装备,给陆军带来的可不仅仅是一种新式武器那么简单,还会影响到战略战术的诸多改变。
同样的一个战术目标该怎么打,在有榴弹的情况和没有榴弹的情况是截然不同的,而这些只指望一线军官和士兵们随机应变存在着极大的不确定性,如何降低这种不确定性,对全军的基层军官和士兵们更多的指导,这就需要参谋部下属各司的精英人才们进行专研了。
他们需要对各种战术进行试验摸索,然后制定新的战术手册并推广。
在大楚帝国里,战争包括军队发展在内,已经变成了一件非常系统性的事务,这和明王朝等传统王朝里的军队体系是完全不一样的。
传统的军队里,军队使用什么装备,采用什么战术基本都是依托军队主将的选择而选择,至于更细节上的东西,则是单纯依赖基层军官和士兵们了。
但是在大楚帝国这边却不是这样,高层会根据各种情况决定装备某种装备,并对这些装备以及战术进行深入的研究,最终选定若干战术推广出去。
这样搞,好处和坏处都很明显。
好处就是楚军里的基层军官甚至到营团级别的军官们,打仗都不用太多脑子,只需要按部就班的根据所学到的东西去打就行了,如此可大幅度降低对军官的素质要求。
以楚军的这种军官培养以及使用模式,随便找几百个读书识字的年轻学子往军官学堂里一扔,教三五个月后拉出来,基本都能指挥营哨级别的战斗……不用你多牛逼,按部就班就行了。
如此也导致了楚军打仗往往千篇一律……
同时除了千篇一律外,楚军的前线军官们打仗基本也不知变通,很容易打着打着就变成死磕,然后撞的头破血流。
所以,优势和劣势都非常明显,但是楚军高层却是依旧坚定不移的推动这种建军策略。
目的也很简单,楚军内部的军官素质,其实真心不咋地,很多人都是赶鸭子上架,只在军官里学几个月就上前线了,然后只要没死,熬资历都能在一年半载里升到营团长的级别,稍微运气好立功了,那么都升到准将甚至少将这个级别了。
这样短时间内速成培养,并迅速上位的大批将领,你要说他们的能力有多出色,罗志学自己都不信……
如何让一群能力平平的菜鸟带兵打仗?
楚军的做法是把各种常规战术编成各种战术手册,然后让一线军官们死记硬背,实在不行带着手册上前线。
遇到敌人了如果一时半会不知道怎么做,翻书去……
罗志学估摸着,至少未来一两年内应该都还会是这个模式,要想让军方的将领们具备更高的战术素养,能够自主根据环境的变化,灵活变化战术还得再等等。
而目前的这种军官培养以及使用模式,也就对军队里的硬实力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这也是大楚帝国坚定不移的扩充更多的兵力,装备更多的火炮,更多的火枪,更多的盔甲的初衷。
玩阴谋诡计玩不过敌人……那就不玩,直接仗着更多的枪炮,更多的兵力,更多的炮弹和粮草一路平推过去。
还别说,效果暂时来说还不错,至少都已经把明王朝给干翻了。
——
在武器试验场里,罗志学看完了十八斤轻型榴弹炮的实弹测试后,又观看了其余十多种新式武器的测试。
包括二年式燧发枪的改进型,不过这种改进型的刺刀配件被罗志学给直接打回了,要求继续采用枪刺,至于刺刀,等成本降低下来再说。
还有两斤半野战炮的改进型,新式炮架等等。
但是总体上来说这些武器的改动都不太大,影响不了楚军目前的装备水平,更影响不了战术的变化。
所以罗志学简单观看了测试后,对一群人鼓励了一番,又当场下旨给研发人员授予奖励后就离开了武器试验场。
等到第三天,罗志学继续在工业区里进行视察,上午去看了当涂重炮厂,查看该厂的生产工作。
当涂重炮厂,和汉天重炮厂一样,都是属于非常典型的中大口径火炮厂家,并且各自有侧重点。
汉天重炮厂,目前主要侧重于九斤加农炮、十四斤加农炮、十八斤加农炮这三种舰载、岸防、攻城火炮的研发和生产。
当涂重炮厂,则是专注于陆军方面使用的短管重型火炮,之前的产品是二十四斤臼炮以及四十八斤臼炮,该厂虽然成立时间短,但是目前供应了楚军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四十八斤臼炮产能。
而现在,该厂将会承担新型榴弹炮的生产任务。
===第四百六十九章
遍布全国的兵工厂===
根据工业部制定好的任务分配,当涂重炮厂的定位就是给陆军提供大口径攻城火炮。
之前是生产四十八斤臼炮为主,而现在榴弹项目出来后,考虑到前期的榴弹火炮项目是十八斤榴弹炮。
这玩意虽然重量很轻,但却是名副其实的大口径火炮,口径足足一百五十毫米呢,同时后续还会有一脉相承的二十四斤榴弹炮项目以及四十八斤榴弹炮项目。
因此新式榴弹炮的生产任务,就先交给了该该厂。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23/144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