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雄第100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09/1986


一场局部战争对大唐是有益的,但不能演变成和突厥人的全面战争,那对大家都没有好处。
所以在会盟上许能取得突厥可汗阿史那杨环的谅解?就像当年对阿史那埃利佛一击致命那般……
大唐和突厥是好邻居,替对方修剪一下枝叶应该能得到宽容,并懂得变通的突厥可汗的同意吧?
看来今年得多派些使者去突厥,除了能够尽力影响一下突厥贵族之外,还得弄清楚突厥国中的局势,看一看东西两个可汗在突厥王庭中的评价。
和中原朝中的情形其实差不多,在大家众口一词都在说一个人的好话的时候,那个人也就快要倒霉了。
另外宇文歆想要派人去跟阿史那多闻说话的事情被李破当即否决,边塞守臣派遣使者去外面算怎么回事?这个先例不能开。
此事让李破想起了大利城的那位突厥大逻便阿史那罗恒,那人就曾经派人来晋阳跟自己说话,不臣之心昭然若揭。
最后他还是听取了杨恭仁的建议,不曾搭理对方,现在看来显然是明智之举,将定襄郡作为大唐和突厥的缓冲地带很合适。
他在心里先就给宇文歆记上了一笔,这厮功劳不小,但向来不怎么老实,贼头贼脑的隔一段时间就能整出点幺蛾子出来。
………………
东北方向的阿史那多闻正在搞小动作,在岭南之地,李道宗却已经开始了他的征服之旅。
三月末,他以林邑国主范梵志挑唆日南,九真两郡官吏叛反,之后又收容大唐叛臣,屡屡讨要不曾归还为由,以阚陵为副将,起兵伐林邑。
李道宗以部将邱举率一千五百兵出越棠,自己则和阚陵一起率军乘船沿岸而行,在比景登陆林邑。
四月初的时候,李道宗率军大败林邑守军,登陆成功。
不久之后汇合了邱举过江再次击溃林邑守军。
林邑连连战败,终于拿出了压箱底的本事,也是看到了战机,想要在闍黎江以南消灭唐军。
于是林邑国主范梵志亲自率万余众,并以象兵为先导,第一次主动向唐军发起了进攻。
唐军已然有备,军中弓弩极多,当看到象兵隆隆而来的时候,唐军立即分成数股,一边做撤军状,一边向象兵攒射。
驾驭大象的象兵纷纷被射死,大象也在吃痛之中四处乱窜,两家士卒一下都傻了眼,唐军是掉头就跑,林邑大军在大象肆虐之下也是心胆俱裂,纷纷逃窜而去。
这一仗弄的大家都是灰头土脸,心有余悸。
不说林邑那边怎么样,反正李道宗和阚陵都被吓的够呛,他们头一次见到如此庞大的生物,发起疯来简直无可阻挡,跑的慢些的唐军士卒立即被疯狂的大象不是踩成肉泥,就是被撞击的筋骨俱碎而亡。
真真是见了鬼了。
当然了,这并不能阻挡唐军进军的脚步,范梵志收拢士卒又和唐军战了一场,这就没什么好说的了。
===第1185章灭国===
攻灭林邑的战事持续到了五月。
对于南下的唐军来说,除了象兵那一阵有些惊悚之外,其余都属于正常的战阵搏杀。
林邑在军事上没什么亮点可言,他们的文明程度还极为落后,如果不是受到中原文明的影响,他们现在有没有国主都是回事。
林邑范氏其实是中原王朝扶植起来的土人首领,只是后来学着中原建国了而已。
在军事上他们的思想也很落后,山地丛林多的地方,竟然还屡屡跟唐军硬碰,显然没什么脑子。
到了五月间,南边湿热的气候渐渐显出了威力,唐军士卒多有病倒,这才是唐军最大的敌人。
不要用后来人的目光来看待此时的气候,林邑这样的地方确实不适合中原人居停,即便是江南人氏到了这里也玩不转。
当年前隋官兵打到林邑国都便匆匆退兵而去,就是因为气候的威胁太大了,根本不能久留于此。
回军之后统兵的刘方很快就病死了,便是种因于此战。
五月中,李道宗率军围林邑国都,这不是攻伐林邑的最后一战,因为范梵志在这之前就已经逃走,唐军一至,林邑守军便投降了。
范梵志一路逃去了外海的岛屿之上,李道宗在林邑国都停下了脚步,这个时候唐军的战斗力其实也已所剩无几。
但李道宗的任务并没完。
他派阚陵率军追击范梵志,务必要将其擒获,他们这一趟最大的功劳就要落在此人身上。
攻灭一国只能算是完成了一半,献其国主于京师才会给此战留下最完美的注解。
另外就是派人去扶南,让扶南国主知道中原换了主人,又该到了进献礼物的时候了,问题应该不大。
扶南国没有林邑人这么好战,他们是信佛的,而且一百多年来屡次向中原王朝朝贡,已经成了习惯。
大家相处的还算不错,尤其是中原王朝攻打林邑之举,在扶南广受好评。
因为林邑人总是觊觎真腊,让扶南的贵族们很是气恼,屡次询问佛祖是不是该教训林邑一下,却都被佛祖的代言人们劝止,好像个拉偏架的。
要是换了西边的上帝估计就是另外一番情形了,早喊着惩罚异教徒去收拾林邑了吧?
顺便得提一句,李道宗向长安献捷的时候,在当地捉了些昆仑奴,男女各十八人送到了长安,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昆仑一词古已有之,它说的不是西北的昆仑山,而是泛指林邑,扶南,真腊等南亚地区的人种。
他们皮肤黝黑,个头矮小,形貌大异于中原,于是时人以昆仑名之,主要是昆仑有黑色之意。
南亚小国离着中原太远,人们也不太在意他们,于是便以昆仑来概括,等到更黑的哥们随着阿拉伯商人出现在大唐境内,大家一看,呀,这个词用早了啊……
不过大家也懒得琢磨了,于是昆仑奴中又多了个分支。
而到了这一年的年末,李道宗才得到长安的回信。
李破毫不吝啬溢美之词,并暗示他昆仑奴在长安广受欢迎,林邑之乱在于土人,可以让他们都来中原长长见识嘛。
话里话外的意思李道宗是心领神会,于是一个奴隶贩子诞生了。
在之后的几年当中,林邑的土人部落纷纷遭了殃,不但是唐军在想方设法的捕获他们,连九真,日南,交趾三郡的土人也得到了鼓励,开始在林邑搜捉昆仑奴进行贩卖获利。
奴隶贸易在南边渐渐兴盛了起来,等到一些退出军伍的唐军士卒加入进来,海上的航线开始日渐繁忙。
趋利的本性促使通商加掠夺的模式迅速建立了起来,这个时候人们的目光可就不拘于林邑一地了……
……………………
远在万里之外的长安对此战其实关注不多,人们在意突厥,在意高句丽,因为他们足够强大,南边的撮尔小国显然不在此列。
三月末,西突厥统叶护可汗的使者风尘仆仆的来到了长安。
他们先觐见了大唐皇帝,对于这位听得懂突厥语的年轻皇帝很是好奇,这是回去复命时一个很好的话题。
他们也寄希望于这位大唐的可汗可以像大隋的皇帝一样,跟西突厥进行交往,一同来面对他们在东边的同族。
只不过很快他们便知道突厥王庭的使者正在长安,而且叛逃到大唐的射匮可汗的子孙也在这里。
于是这些使者的心情变得不好了起来,在跟门下省的官员交谈的时候,他们屡屡提出想将阿史那泥孰等人带回西突厥王帐,让他们受到应有的惩罚。
当然了,他们的要求不可能得到满足,就像当年处罗可汗东逃一样,除了高句丽君臣那样翻来覆去,从不知承诺为何物的岛国心态之外,不论是大唐还是突厥,对于寻求政治庇护的人的态度从来没有变过。
阿史那牡丹也很快“听闻”了西突厥使者来到长安的消息,关于会盟之事双方商谈的进度一下便加快了许多。
阿史那牡丹终于明确表示,希望在五月之前促成此事,因为她还要回去跟可汗复命,紧赶着两边才能在六七月间相会于长城之外。
显然她不再想将此事拖到明年去了。
鸿胪寺向李破报说了阿史那牡丹的意思,李破却秉着你着急我就不急的想法,让鸿胪寺的人再拖一拖。
就算在谈判之中得不到什么实质性的承诺和好处,也必须在口舌上占据一定的主动,一个冬天阿史那牡丹带领的突厥使者团队都在想将此次会盟变成君臣相见。
换句话说,就算是大唐不准备向突厥称臣,也要形成一种大唐皇帝去拜见突厥可汗的印象。
起码要在突厥国中这样来叙述,其实还是以国力为依据来逼迫大唐让步,比如说象征性的将定襄郡划为突厥管辖,哪怕实际上由大唐和突厥共同驻军,将此地作为两国共管之地都成。
还有就是关于辽东城的归属也在争论当中。
嗯,两边都不再认为高句丽的反应值得关注,正在煞有介事的争论辽东城该归谁的问题,若是让高句丽君臣听到了。
以他们向来自大的心态一定会被气的吐血三升。
===第1186章述职===
四月初。
左领军柱国大将军,开国公尉迟恭回朝述职。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09/198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